2019年06月21日 星期五
不朽的胡杨
□ 王 谨

    观天下

    尽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泽普县我没有去过,但位于该县西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四五年前曾涉足过。大漠给人的印象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日照时间长。特别是这里有一种在大漠里生长的胡杨,它那苍劲遒健、沧桑斑驳、桀骜不驯的树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是一门科学,拍摄本身就带有科学技术含量。最近,一位在电影界以编剧、导演、制片人集一身的朋友刘春彦送给我一部新电影《漂着金子的河》的光盘。周末,我急急地打开看了一遍。影片取材于泽普县“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的真实事迹,通过艺术再造,充分展示喀什农村“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情状和新疆干部“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光辉形象。与观看纯娱乐或纯武侠电影不同的是,看完该影片会引起自己静静地思考。

    我以为,这部电影至少有三方面成功之处:

    主题时代感强。作为影片的主要人物,一位扎根中国边远、基层的干部刘国忠,是新疆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党支书,科克墩全村只有59户人家,刘国忠一家是这里唯一的汉族人家。199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刘国忠带领科克墩村民,艰苦奋斗,重视教育,科学种植,发展农牧业,最终告别了无电、无路、长期喝苦水的历史,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十几年前的不足300元,增加到2012年的7000元,94%的村民住上了安居房。在科克墩村民众心目中,刘国忠就是他们最坚实的靠山,但他本人家里却十分简陋,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最值钱的家具是一台18英寸电视机、一台旧冰箱。刘国忠曾说:“村里现在还有5户贫困户没有盖新房,我想等他们都住上新房后再盖吧,这样可以和他们做个伴。”2013年,刘国忠获得了“中国十大最美村官”的殊荣,同年10月,刘国忠与妻子在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意外摔倒,终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离世,享年62岁。时下中国,正自上而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这部电影无疑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难得范例教材。

    人物刻画有创意。该剧打破写英模人物概念化、公式化的老套路,借鉴黑泽明的《罗生门》、蒂姆波顿的《大鱼》等类似笔法,通篇基本用的是侧面描写,通过其他相关人员的回忆、述说,来再现中心人物生前人和事。影片一开头,从刘国忠在道路时骑摩托出现事故,不幸身亡,一直到影片结尾,主人公也只出现了他的一张遗像。全片通过村民为他办葬礼,以及哥哥要为弟弟千里运遗体的过程,碎片拼图一样拼出这个人物的不凡形象。比如,刘国忠家人挑好了棺材板子,村民竟嫌棺材板不够厚,最后全村免费造出来的棺材,一个有三个重,老村长亲自给刷的漆;村长长期给村里一名失怙孩子交学费,孩子为了出席他的葬礼向老师请假,中间忍不住流泪……这些细节描写,烘托了人物与村民的亲切关系,使一个在维族民众中享有崇高威信的村官形象,呼之欲出。据说,该影片编剧在科克墩村生活了3个月,先后撰写了31稿剧本,最后完成现今写法的剧本,用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和情感,完成这部电影故事的再造。

    白描式拍摄手法增强真实性。河畔两岸的白桦林,集镇热气腾腾的烤羊肉串摊,在青草稀少的公路两侧放牧的羊群……一个个白描式的空镜头,把我们带到新疆的一隅。这部电影借鉴了记录片式的导演手法。电影里的景物,多采用村子或周围的实景拍摄;影片也追求艺术效果,但基本用的是白描式的镜头推、拉、摇;影片大量启用村里的本色演员。特别是影片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表现村民的悲伤,增强了故事艺术感染力。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一条河的空镜头。为什么叫《漂着金子的河》?用刘导的话来说,维语“科克”是金子的意思。为人真诚也是做人的品行之金。汉族村官刘国忠以金子般的真诚,赢得科克墩民众的信任和爱戴。

    如果说,我们感佩大漠胡杨顽强的生命力,那么,这部电影所塑造的村官刘国忠形象,就是屹立在科克墩村民心中永远不朽的胡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