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大脑可自我修复,有效激活“神经递质”和“能量波”
“脑科学”也在等待天才的出现
□ 刘 守

    前沿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制定了《脑科学十年计划》。这个庞大的项目没有取得可大肆宣扬的成就,21世纪初就轻轻地走了。有人说《脑科学》来得太早了,但不能否认《脑科学》的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纠正了多年来一直认为“脑的神经细胞是稳定不变的,中年后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死亡,不会增加”的信条,提出“大脑能够自我修复”,论证了脑的某些区域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加强,包括老年人也能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和“突触连接”;增进了该领域对大脑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增强大脑功能的新方法:化学疗法(药物)和物理疗法(刺激)。

    这给临床医学带来了有力的启示:对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给医疗器械商对仪器的开发和中医对穴位的物理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大脑的整个工作过程基本上就是“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中运动的过程。“神经递质”就是各种“小分子化合物”,比如:DA(多巴胺)、Ach(乙酰胆碱)、5-HT(5-羟色胺,即血清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等多达几十种。当海马区、脑室的“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元树突运动到达突触端(神经元末梢),将会与其他脑区神经元轴突的突触端、胞体、侧体相互连接。这种运动实际上就是由心脏的跳动所产生的“能量波”携带着“神经递质”的传导过程。在突触连接处两股相遇的“能量波”形成物理干涉场。

    这个场调制了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的排列,从而在突触连接处存储了来自其他脑区收取的信息。当“海马区”“脑室”的神经元在意识的控制和心室的激励下,产生的“能量波”再次到达原来的连接处时(即干涉场),就读取了存储的信息,从而指导人们的运动、工作,以及情绪等等。

    显然,当“能量波”衰弱了,或者“小分子化合物”减少了,尤其是DA、Ach、5-HT等小分子少了,将导致健忘、抑郁,严重的就是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等脑病的产生。

    为了防止这些脑疾病的产生,尤其在中老年后,或工作压力大的群体,目前提出的一些物理疗法可能是比较靠谱的。如何有效地去激活“神经递质”和“能量波”?

    加拿大Laval大学老年人研究中心提出,有智力的体育锻炼可以防止阿尔兹海默病的发展,比如各种球类活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称,精神活动有助于抑制阿尔兹海默病的发展,比如:唱歌、下棋、玩电脑游戏等等。实际上唱歌、打麻将、聚会等带有一定刺激性的活动,除了激励“神经递质”的释放外,也加强了“能量波”的传输。

    台湾自然疗法世界总会医学顾问杨奕专家提出的“脚趾疗法”,中医的穴位按摩法,都将会激活“神经递质”和“能量波”的产生和运行,从而加强了突触的连接,增进了突触连接数,即创造更多的连接,从而实现“大脑的自我修复”。

    脑的研究时至今日,可以说依旧像物理学的早期(近代物理学之前),还只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猜测性的思辨上,人们努力在各个层面上探索着。

    何时能像物理学那样,17世纪涌现出像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这样的伟大天才,冲破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思框,迎来近代经典物理学的曙光,使物理学在18、19世纪得到蓬勃发展。到20世纪初,又出现了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泡利这群天才,建立起了量子力学,使许多物理学飞速发展。

    相信“脑科学”可能也在等待着天才的出现,到那时,世界必将迎来伟大的革命浪潮。(作者系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