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科学幻想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科学要创新,科普也要创新,科幻就是科普的创新。我认为创新的“新”,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谈何容易?首先要敢想,敢于想像从古至今尚无 而未来可能会有的东西,这就是幻想,这就是人的大脑、人的思维、人的智慧中最可贵的功能,这就是创新的萌芽和生长点。但是,创新是实实在在的,它期望把幻想变成现实,而不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这就要求科学幻想。

    科幻作品是科学幻想的载体。科幻小说作品通过期刊发表或图书出版供读者阅读,科幻广播影视作品通过广播电影电视供受众视听,还有卡通、动漫、电子网络游戏、儿童玩具、科幻主题游乐公园等多种多媒体科幻作品,以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供大众选择使用。

    科学幻想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科学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科学也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敢于幻想,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样需要既脚踏实地又富于幻想。科幻作品是科幻内容和文艺形式的有机结合。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科幻作品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而科幻作品又通过媒体传播促进创新能力的开发。

    科幻作品中的一些幻想在今天已经被科技证实、实现了,这种实现是缘于严谨的科学研究。从自然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出现科学幻想经常会被科研成果印证的情况呢?

    一部自然科学技术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科学幻想促进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历史。也许,古代的一百个科学幻想,在今天只有一个变成了现实;而今天的一千个一万个科学幻想在未来也只有一个可能实现,这都纯属正常。科学史上记载了众多的成功的科学家的名字,但比起不太成功甚至失败者来说,恐怕只是极少数。在科学发现的探索和技术发明的创新上,失败远远多于成功。

    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有多少数学家力图证明它,都失败了,陈景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离这个数学难题的最终解决只剩下了一步之遥,但也许这一步之遥还要走几百年,甚至永远走不到呢!但是,数学难题是下金蛋的母鸡,在人们试图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发明了若干新的数学方法,甚至开辟了若干新的数学发展方向和创造了若干新的数学分支。这时候,目标倒不如过程重要了。

    科学幻想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比后天培养形成的责任心和功利心更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还是黑白的、电影画面有些抖动的片子,描述地球上的一群人被塞在大炮的炮筒里发射到月球上的情景。这个场面引起了我心灵上的巨大震撼。一开始我觉得这事不可能,简直是天方夜谭。后来我老是思考着,有没有办法往大炮里多放些火药,又让人裹上一层厚厚的防火衣,瞄得准准地对着月亮发射,也许可能成功。后来不是有了20世纪60年代历经近10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系统工程,实现了人类登月,在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吗?

    从自然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广度和深度随着时间推移的逐步提高,作为生产工具的实验仪器不断改进,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制成功和使用,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等等。客观条件的改变和主观的努力与创新,使科学幻想经常被科研成果所证实或证伪,那就不足为怪了。 (上)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