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孩子“指鹿为马”是过度延伸惹的祸
□ 黄杨名

    心灵驿站

    学龄前的孩子可能会用同一个名称指代很多东西,搞得家长一头雾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家长能帮孩子做什么?

    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指鹿为马”,你肯定不会觉得孩子是在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比如说我家二宝会把所有的便利店都称为“全联”——全联是台湾店数最多的小超市,严格说它甚至不是一间便利店。

    你家孩子不一定会把便利店的名称搞混,但可能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例如把老虎叫成猫,把所有气泡饮料都称为可乐,或是把所有交通工具都叫车子。这样的行为很可爱,但是假如孩子总把漂亮阿姨叫成妈妈,或者管每个有白头发的人都叫爷爷,那可如何是好?

    心理学领域会用过度延伸来描述这个现象,就是说一个人把某个概念做了过度的延伸或是概化。这跟孩子的心智表征以及语言发展有紧密的关系。比如说孩子可能会把四条腿的动物都称为“狗”。

    所谓“心智表征”,就是我们利用大脑的活化来保存外在世界的样貌,这个过程与个人过去的经验有着紧密的关系。假如一个孩子曾经被看起来很可爱的狗狗惊吓过,那么他对于可爱狗狗的心智表征就会是偏负面的,之后再遇上类似的可爱狗狗,就会展现出害怕、愤怒等负面的行为。如果孩子都是用同样的心智表征去保存相似的东西,就会出现“把所有气泡饮料都当作可乐”这样的过度延伸现象。

    不过,更多的时候,语言发育不成熟才是过度延伸的主要原因。孩子还没有学会用文字标签来标记不同的东西,越抽象的文字标签,对孩子来说是越困难的,也越晚才能够学会。

    以我家二宝为例,当他讲“全联”的时候,他其实很清楚知道他要去的是711,只是他用“全联”这一个文字标签来表达。如果我们真的带他去了全联,二宝会很生气,因为那不是他真正想去的地方。我一开始有点蒙,经过一些血泪教训后,我就会多问问他:“你是要去那间有卖什么的全联吗?”或是“你想去的是靠近谁家的那个全联吗?”

    语言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出现过度延伸的现象。如果一开始就丢给孩子一堆词汇,认为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以及心智表征的发育,那就错了。语言只能说是心智表征展现的一个形态,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不一定就不能区分。如果孩子的心智表征还没有发育成熟,你就丢给他太多要匹配的语文标签,反而会造成混淆,对孩子的语言及心智表征的完善都有负面影响。

    那么,如果孩子到了五六岁,还有过度延伸的现象,我们该担心吗?未必,因为过去就有研究发现,孩子心智表征的颗粒度要到七八岁时才和成年人比较接近,而且在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在孩子未满八岁前,有一点过度延伸的现象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你仍然可以测试,孩子究竟只是语言上有过度延伸的现象,还是本质上就没有办法区分相似的东西。如果孩子是在本质上没有办法区分相似的东西,就要留意孩子的感知能力发育是否出了状况,要想办法去训练他们进行区分。你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个和另一个东西不一样,是因为它有某个部件,另一个上没有。

    比如明确地告诉孩子,牛有角、有蹄、会吃草,跟狗不一样。如果孩子只是语言上有过度延伸,我们可以带着孩子用语言标签去做区分。利用孩子容易区分的属性,加上语言标签,重复配搭,就可让孩子学习新的语言与表征间的连结。

    当然,说起来简单,用语言标签去做区分有时候并不容易。可以多帮孩子找一些能够区分的线索,帮助他们在心智表征层次做区分。

    另外,孩子有时候会过度延伸,有时候则会出现延伸不足,例如认为没有打开的雨伞就不是雨伞。这样的现象,同样也反映了孩子语言以及心智表征发育尚未成熟。

    所以,下次如果发现孩子有些你看起来有问题的行为,先别着急。想办法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再看看该如何处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