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科幻创作的多维实验者
□ 姚利芬
叶永烈编导的《红绿灯下》在1980年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
1979年3月12日叶永烈获中国科协、文化部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及1000元奖金。

    1976年5月,叶永烈在《少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从这以后到1979年之前又陆续发表出版了《世界最高峰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奇怪的病号》等。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格外引人注目,首印150万册,成为中国1978年的畅销书——时逢“文革”后的解冻期,民众对阅读的渴求格外地强烈,加之传播媒介的单一,共同推动了中国图书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小灵通漫游未来》又以其清新、明快、新奇的风格刷新了“80后”一批孩子的眼球,也点燃了那个年代多少人的“中国梦”。

    叶永烈集中进行科幻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作品出奇的丰硕。他的科幻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创作较注重科学性,一般是先有了科幻构思,然后再进行小说创作,以《小灵通漫游未来》为代表。这类作品在中国科幻的发展初期较具有代表性,在那一时期的很多作家身上都有体现。即意不在作品文学性的雕琢上,更像是在展示某个新奇的“科幻小发明”,这种小发明的设定更多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困扰,并将其嵌入生活故事中。例如,矫正健忘症的“记忆素”(《马大哈和114》),可以将石油重新变成蛋白质的“嚼蜡菌”(《奇异的蛋糕》),在解析蜜蜂语言基础上发明出的具有放牧蜜蜂功能的“电子蜜蜂”(《奇怪的蜜蜂》)。

    第二个阶段,叶永烈开始重视科幻的文学性书写,创作了大量社会型科幻小说,以《腐蚀》为代表。他将科幻与惊险样式结合,创作了“金明系列惊险科幻小说”;将科幻与心理学元素结合,创作了“心理学幻想小说”(《魔盒》)。叶永烈曾说过,“科幻小说就是小说,就是写人的”,这与之后刘慈欣的科幻创作观点不尽相同。他在这一阶段的科幻创作较注重人物形象的书写,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腐蚀》中的王璁,在他的惊险科幻系列中,塑造了金明这一中国的福尔摩斯的形象。综合来看,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明显诗意化、写意化、典型化和类型化的特点。科幻创意在叶永烈的笔下经常会以“黑匣子”的方式呈现——想象大胆,但对背后的基理则寥寥带过,不多落笔。这也是由其科幻创作观决定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叶永烈在科幻小说的民族化创作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首先,他将科幻书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创作技法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他的作品可谓是“新章回体例”的样式。传统章回小说的体例特点有三: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叶永烈的作品从形式来看,均按故事发展拟定系列小标题,经常在情节的紧要关头,倏然刹住,另拟下一节揭谜底,这与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他在大众化文艺方向进行了创作尝试。叶永烈在作品以及创作谈中多次提及赵树理,并对他的创作表达了赞许。赵树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叶永烈的很多作品是对市民生活的书写,例如,在《并蒂莲》《同行》《爱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爱情选择,而《并蒂莲》的创作,即源于1981年《环球杂志》及《中国青年报》刊发的“跨国征婚”新闻故事的诱激。这种被当时的社会现象激发现来的灵感自然具有极大的“亲民性”。此外,中国古代小说与赵树理小说都有“大团圆”结局的显著特征,这在叶永烈的小说创作中莫不如是。小说《同行》与《小二黑结婚》的深层结构类似,均设计了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结局具有大团圆式的欢快。

    叶永烈以其勤奋多维的创作实践开拓了科幻发展史上的“叶永烈时代”,而他的作品中对挣扎灵魂,道德检省的书写,以及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流露,至今读来,仍然打动着我们。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创作》执行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