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0日 星期五
大运河文化遗产受关注

    科普时报讯 (鲁珺瑛)“博物馆作为收藏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文化机构,履行着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与保护的职能,也成为诠释和保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主要直接场所。同时,文化的传承需要依赖于特定的载体,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月18日,在北京物资学院举行的首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上专家表示。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是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发起和设立的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大运河研究的新型智库论坛。本次论坛集中发布了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的总报告和多份专题报告。笔者了解到,从6月23日至7月6日,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调研组一行13人,从北京通州出发, 对京杭大运河涉及的21座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趋势以及沿线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定位、目标和实现路径走访调研了文化和旅游设施及布局、博物馆、码头、大运河遗址,深入了解民生发展情况,进而进行评估和前瞻。在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社会教育、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鉴赏大运河的璀璨文化,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据调研组介绍,在河北衡水景县留智庙镇白草洼村,这是一个紧靠运河大堤的村落,近年来,村里腾出了房子,建了大运河文化馆,收集了一些旧农具、旧纺线车、织布机、旧大车等展现大运河文化的物品,被村民称为“中国第一所村级博物馆”。在论坛上,专家就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