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0日 星期五
郝景芳:中国教育缺乏一种超越精神
□ 科普时报实习生 马进忠 综合整理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郝景芳撰文分析了中国教育系统的现状,她指出中国教育最缺乏的是一种超越精神。

    郝景芳觉得中国教育系统有很多优点,值得巩固扎实,但缺点在于视野狭窄,过度强调技能、钻研题目,并没有给技能训练以充足思想指引,以至于学生长大之后技能优秀,但是对方向把握不足,选择自我人生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世界舞台的贡献受到局限。

    郝景芳认为,她对于中国教育的期待和愿望并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希望给现有体系注入思想和愿景。她在文章中写到伟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终极规律、人类文明的由来、历史的原因、科学的方向、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相处方式、世间苦难的救赎、更理想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教育,所缺的就是这样一种的超越的思想。她认为技能训练当然是重要的,若没有过硬的技能,什么境界也达不到。但是只有技能训练,没有思想引导,最终只是盲目奔跑。

    近年来,对中国教育系统的议论一直存在,人们也喜欢把中国教育和欧美教育作对比。郝景芳在文章中指出她不认为教育系统是糟糕的或者失败的,从内容设置上讲,中国中小学的系统性学科设置还是很严谨,打下的基础也扎实,让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重视语数外也是合情合理的。从形式上讲,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虽然僵化,但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凭能力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对大学的赞助,即使穷学生机会在变少,但有钱人也不能随意操作。

    对比以色列和欧美国家的小学教育,郝景芳认为中国教育的弱势在于不重视对有天赋的学生培养,进行差异化教学,也不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学习真实世界。特别重视考试的记忆和技巧,但周围的世界什么样?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师也不重视。中国的学生常有一种“高考之前,活在真空里”的感觉,对大世界没感觉,也不知道时代面临哪些问题,需要做什么,这让学生在各种竞赛中领先,但却茫然无措踏入职业选择。

    郝景芳认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有一种超越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想境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赚多少钱,而是要解决关于世界的、关于人类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人都是解决过世界问题的人,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因此,中国的教育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如何培养这种超越精神?郝景芳在文章中指出,中国教育需要注入思想和理想,孩子们应该具备宏观思想、国际视野、问题思维、跨界联系的能力,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视野与志愿会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理解学校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让他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对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激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