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
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普及,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大力开展科普创作,创作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喜欢的优秀科普作品。而科学家又该承担怎样的使命呢?
科普创作的桥梁作用与科学家的使命
□ 冯伟民

    中国科普研究所特约刊登

    科技成果是科普创作之源

    从历史上看,科技成果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论和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从无机界和有机界二大方向上突破了旧有的思想禁锢,开辟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正确方向。科技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历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变革和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科技成果也丰富了人类认知自然与生命、地球与宇宙,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深海黑烟囱的发现,打开了海洋生命世界另一个黑暗生物链。岩石圈深部钻探揭示了海底之下还有一层深部微生物圈,它们才是地球生命之根;加深了人们对过去的了解,如引力波的发现让科学家得以了解几十亿年前的宇宙面貌。我国澄江动物群证实5.2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当今生物门类的祖先绝大多数均产生于那个时代;延伸了人们对未来的畅想,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正在构建未来社会智慧生活新形态。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创造一个取代人工的生产模式。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量子纠缠等正在展示充满奇妙的未来世界。因此,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为科普创作铺就了肥沃土壤,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素养。

    科普创作是科学传播之本

    我们从历史发展脉络感受了科普创作的进步,大力开展科普创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需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国家对科普创作的重视。我们也从科学家的成长过程感受到了科普创作是催生思想火花、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头活水。我们还从科普作品所具有的社会和科学两大属性,感知科普创作的巨大意义;从科普作品所具有的教育、文化、休闲、预警、审美和信息等功能,感知科普创作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将产生多大的效应。

    因此,科普创作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它们就好像潜望镜,可以将那些深不可测蒙有一层遮盖物的事物浮现在眼前,让人透过表象了解事物本来面目。又像望远镜,把遥远的似乎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物拉近到眼前,让人们惊讶于这么遥远的事物也和我们有着各种的关系。还像显微镜,把我们身边熟视无睹的事物放大数倍,让人们明白即便最简单普通的东西,实际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另外,还像照妖镜,将那些戴着假面具蒙骗世人的伪科学暴露无遗,还公众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成长环境。

    同时,科普创作必然烙有时代的特征,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风貌。这就要求科普作家深入社会,与时俱进了解科学新进展新成果,及时将最新科学介绍给公众,让他们感受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无穷魅力。

    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全媒体传播模式全新呈现,使科普创作显现多样的发展态势和全新的阅读体验,正在开创大科普大创作的时代。

    显然,科普创作是搭建科技成果与科学普及的桥梁。只有科普创作产生一大批优秀的科普作品,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科普化,才能为科学普及提供丰富的科学素养。因此,科普创作是科学传播之本,是科学普及的必经之路。

    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使命

    科学家是科技战线的主力军,也应是科学传播责任者、科学文化营造者、科学之美创造者和社会活动义务者,在科学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社会使命感。

    科学家是科学传播责任者。科学传播的基础是科普创作,科普创作的基础则是科普作家,而科学家应成为科普作家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并且是发射第一球的科普创作者。因此,科学家有责任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思想、传授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家是科学文化营造者。科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文化中还相当缺乏科学文化的成分,科学家应该为此而努力,成为科学文化的践行者。

    科学家是科学之美创造者。发现自然中的和谐,展示科学之美是科学研究的主题,而发现科学美的曲折道路、探索科学美的辉煌之路都是美的体现。

    科学家也是社会活动义务者。科学家的科研经费都是来自于普通百姓纳税人,科学家家做了什么和所做的有什么意义,应该对社会和公众有所交代。

    科学家发出的科学之球要成为科普作家、媒体人和与科普创作有关的人们进一步开展科学普及的知识源头和力量来源。同时,新时代正期待更多的科学家勇敢地承担起科学传播的使命,为人们提供持续不断的科学知识,向社会播发永无止境的科学正能量。也在呼唤热爱文化的科学家和热爱科学的文化人这样的“两栖”作家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科学普及的一支有生力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