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古人眼中的孔雀

    古籍中对孔雀的描述颇多,早在《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提及孔雀的别名“孔鸟”,汉代《异物志》曾记载孔雀“自背及尾皆作圆文,五色”,“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纹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西晋张华编纂的史上首部博物学巨著《博物志》中形容“孔雀尾,多变色,或红或黄,喻如云霞,其色无定”。而后宋代雅学代表人物陆佃在代表作《埤雅》中进一步描绘孔雀“尾有金翠,五年而后成。始生三年金翠尚小,初春乃生,三四月后复凋,与花萼俱衰荣,雌者不冠,尾短,无金翠”。宋代罗愿所撰《尔雅翼》中更是称赞孔雀“盖鸾凤之亚。尾凡五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金翠煜然。始春而生,至二三复凋,与花俱荣衰。羽属之最华辉者”。

    古人曾据孔雀生活习性总结出“九德”:“一颜貌端正,二音声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少淫,九知反复,以此喻比丘之行仪也。故为祥物。”孔雀也因此成为文人雅士的称颂对象,世代流传。另有传闻“孔雀开屏有时”,将孔雀开屏视为祥瑞之兆,很多以此为题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寓意吉祥太平,《新唐书·太穆窦皇后传》记载了唐高祖李渊娶窦后的典故,择得佳婿也自此被喻为“雀屏”“锦屏射雀”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