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另类解剖学 别样科普路
□ 隋鸿锦
隋鸿锦与生命奥秘博物馆之鳁鲸“海海”

    时报特稿

    解剖学科普的理念和提法,源于我从解剖学到生物塑化的延伸。1995年,得益于大连医科大学的支持,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技术研制开发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生物塑化技术正式引入国内,关于解剖学科普的序幕由此在国内逐渐拉开。

    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早于人们意识形态的进步,彼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还未萌动,但解剖学科普在中国大地正如火如荼地生根发芽。20年来,在科普领域我曾被加载了众多的标签,“胆大”“塑化第一人”“生命奥秘之父”。当然,也不乏褒贬不一的争论,甚至于谩骂,但我对科普的情结仍还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有幸生于大连,长于大连。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最早的四大自然类博物馆之一,旧址位于大连的胜利桥北,是一座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古建筑,也是沙俄统治时期修建的市政厅大楼。

    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即便在文革期间,父母每年都要带着我和妹妹到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几次。就是那个时候,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扩展知识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标本收藏成为我的终身爱好。

    在小升初阶段,适逢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郭沫若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科学的春天》,此后,科学的春天也确实来了。当时出版了大量的科普杂志,如《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青年科学》和《我们爱科学》等,还有各种各样的科技类报纸。那个时代的巨大转折让尚念初中、求知欲旺盛的我在科学的大漠中如饮甘泉。时至今日,许多当时的科普文章、科幻小说我还记忆犹新,从此科普给我的人生轨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科研到科普的跨越

    研究生时期我开始从事科学研究,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很古老但又非常冷僻的学科,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门行将就木的夕阳学科。然而,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社会对人体解剖学的认知还非常匮乏,即便医学生限于解剖学的恐惧感,也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基础之上。

    事实上,人体解剖学是充满生命力的学科,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人体解剖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增加了很多新的研究内容。如影像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的出现、断层解剖学的研究,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又有了皮瓣的研究;随着微创技术的研究,又有了管道解剖学的出现。所以,解剖学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分化出更加细化的新兴学科。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百姓对人体自身非常好奇,但缺少机会去了解自我。

    1992年,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生物塑化技术,并有幸于199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德国学习这门技术。通过对生物塑化技术的学习,一方面,了解到其对解剖学乃至形态科学、病理学、胚胎学以及生物学与博物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教学与科研会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生物塑化技术使得传统的以福尔马林保存的标本以一种干性的、具有美感、动感以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展品形态呈现给社会大众,这为医学科普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科普途径。

    回国后,我就一直致力于这项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通过努力使这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从技术角度开展解剖学科普就顺理成章了。

    生命奥秘的破茧成蝶

    2004年,我在北京建筑文化中心首次举办了第一个解剖学科普展览——“人体世界”,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争议,很多媒体以质疑、抨击甚至谩骂来回应我和我的科普展览。

    但心酸的背后也有可喜的欣慰,很多科技类的报纸,如《科学时报》《健康报》和《大众科技报》等却给了我们高度的赞扬。此外,最大的收获就是观众的留言,这是鼓舞我们有勇气去面对争议与非议的动力。

    面对解剖学的敏感和社会的争论,国务院委托科技部、卫生部对我们的科普展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接受调查固然不会风平浪静,但调查组给出的最终结论是:“人体展览是一项正常的科普活动!”至此,生命奥秘的科普之路得以从襁褓中茁壮成长。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人体知识的科普也是其他医学知识科普的基础。在展览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内容进行丰富、调整,融入了大量的健康知识、病理知识、医疗知识,使得观众通过我们的展览能够真正了解健康理念,获得健康知识,传播生命的理念。所以,一路走来的人体展览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支持。目前,我们的生命奥秘展览走过了40多个国家140余座城市。

    如今,生物塑化技术不仅应用于医学领域,也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这为生命奥秘主题展览扩展“脊椎王国”“海洋精灵”等主题展览提供了技术支撑,进而孕育出版发行了“生命奥秘”系列丛书。通过大量的原始图片记载,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解剖学科普通过生物塑化技术,变得比较直观、生动、活泼。再后来,以丛书为指导,以主题展览为内容,大连、苏州和成都三座生命奥秘博物馆在国内科普界绽放异彩。

    解剖学科普的使命

    2013年,我被中国解剖学会选举为科普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和我的团队正式挑起全国解剖学科普的重担。除了经营好生命奥秘博物馆这项自主设立的科普使命,更重要的是要带动全国解剖学界的学者向科普领域延伸。

    首先是科普内容建设,这是一项同一语种的创意翻译历程,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故事情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出来。科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决定了知识的传递周期和素质提升层次,科普内容建设除了专业特长的展现,更需要寓教于乐的情怀去研发。

    其次,科普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科普的效能,互联网+时代成就了解剖学工作者几百年禁锢于象牙塔的困局,新媒体传播同样让解剖学科普进入寻常百姓家。

    最后,人才建设与科普资源的整合是解剖学科普的源泉,随着科普意识的提升,众多医学院校都立项生命科学馆建设。我们通过中国解剖学会的平台作用组织大家统一思想,开阔眼界,把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资源用于科普,高校的生命科学馆或人体科学馆现已陆续对社会开放。

    科普的资源得以整合与放大,解剖学这一冷僻学科的科普使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东风跨入了5G时代。我为此而深感欣慰。

    (作者系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解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全国比较解剖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生命奥秘博物馆”创始人。2004年曾被《科学时报》评为当年“科普十大公众人物”。主编“生命奥秘丛书”之《达尔文的证据》《深海鱼影》《人体的奥秘》,以及《人体世界》等科普书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