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人生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漫漫旅行
□ 橙 汁

    教育是终生的,自我的认知、发掘也是终生的。所谓学校教育,可能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一位大学生在冰川思想库微博上发表了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新的理解——

    我是浙江省的理科生,现在上大二,在国内某985大学读工业设计。大一升大二期间,去了美国最负盛名的设计学院之一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上暑期班;大二上学期,又赴台湾实践大学(应该是台湾地区最好的设计学府)交流学习了一个学期。

    脱离12年基础教育才一年半,又或多或少接触了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美国的教育,所以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些新的理解。

    深入骨髓的改变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曾说,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

    2016高考前几个月,我们超厉害的北师大毕业的化学老师对即将高考的懵懂的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将来我说的这一些关于化学的知识都将被你们忘记。无论是我的化学课,还是物理、数学、生物,你们统统都会忘记的。那么,你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高中三年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学习学习,是学会学习这件事。”

    这里的“学习学习”不是“学习”的两次重复强调,而是,前面那个词是后面那个词的动作的内容、着落点。

    当初懵懂的我理解不了,但是现在我明白了。9年的义务教育的意义、12年基础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更多的不是在于学会了多少,因为大部分的知识都会被忘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对于孩子品格和个性的塑造、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抛开高考强制让你在短时间拥有的那些附着在表面的知识,深入骨髓的改变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寒假和一个曾在大学教设计的叔叔聊了蛮久设计,但是关于设计的收获,却不及我听到的一句话:“其实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认知。”

    这句话我玩味了蛮久。认知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怎么看世界,决定我们每天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并最终决定我们怎样生活。

    大学其实是一次教育的洗牌

    那么,大学的教育,在总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个人觉得是实现自我救赎。在大学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依靠着家人父母,才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自由人。

    但是大学四年,能够实现从这种依附状态到几乎独立社会个体的转变。获得一项谋生的技能,赎回自由身,走上社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上了大学,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成果=学习热情×学习习惯态度。

    大学其实是一次教育的洗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学里的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的专业兴趣都是不一样的,学习习惯态度是前12年的教育几乎唯一能够带到大学的东西,每个人也都有差异。上了大学之后,没有强制的高考逼迫下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靠着自己的学习热情和习惯主动学习,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人生难得走一遭,当然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啊,但遗憾的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的calling(内心的呼喊)、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自我。

    在初一之前,我的语文和数学都能考年级第一,英语却奇差无比。但自从初二开始,我的英语成绩就几乎是最好的,无论是在班里还是年级里。我现在的英语水平是雅思7.5,小项不低于7.0。原因只有一个,我从初二开始迷上了《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和《生活大爆炸》等,这些美剧和电影成了我学习英语的兴趣之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兴趣甚至能够生出更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论。“所谓读书就是尽量吸收知识,什么知识都有用,但是知识价值的高低是受心态影响,心态不对,就算爱因斯坦亲自授课也没用。”一位高人曾这样和我说。

    所以,我感觉大学主要还是一场长达4年的自我修行,虽然同学很重要,一起学习的伙伴很重要,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要看自己。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漫漫旅行,教育是终生的、自我的认知,发掘也是终生的。所谓学校教育,可能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