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9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10)
泰德现代艺术馆成功的奥妙(下)
1
2
3
4
图1:泰德现代艺术馆流线型的滚梯大厅,墙上写满了现代艺术家的签名。图2:展出中的现代美术作品。图3:墨西哥壁画家奥罗斯科作品展。图4:正在上艺术史课程的教师和学生们。 摄影:程 萍

    □ 程 萍

    萍踪悟语

    坐落在泰晤士河边的泰德现代艺术馆经历17年淬炼,“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成为艺术和时尚的代名词,受到全世界现当代艺术家们的青睐,也成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成功典范。泰德开馆的前10年,参观者累计达到4500万人次。近7年,每年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约500万人次。与泰德、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并称世界三大现代艺术馆的纽约现代艺术馆,年接待参观人次约为300万。作为后起之秀,与以上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艺术馆比,泰德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关键在创意。

    走近泰德现代艺术馆,无论你是否了解现代艺术,都会立刻被不同于其他艺术馆的建筑外形和内部装饰体现出的浓浓的现代艺术氛围所吸引。屹立于泰晤士河南岸的“河岸发电厂”本是由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图书馆、滑铁卢桥以及著名的英国红色电话亭的设计师吉鲁·斯科特设计的。吉鲁认为,只有这样,方可与对岸魁伟壮观的圣保罗大教堂相对称,垂直与水平的十字交叉便成为这座电厂的基本特征。99米具有标志性的烟囱位于厂房的正中央,以其对称的构图,与建筑主体构成十字交叉。重复的竖向矩形线条、独具英国特色的约420万块红褐色条砖装饰的外观,既具有大教堂般的庄严与肃穆,又突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简约和单纯。循着吉鲁的设计创意,将电厂改建为现代艺术馆,可谓灵光闪现,为废弃的“河岸发电厂”找到了最佳出路,展现出决策者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面向未来的独到眼光。

    对建筑大师作品的再生设计极富挑战性,吸引了众多建筑师的目光,1994年,全世界约有150家建筑事务所希望参与。泰德邀请了13家事务所进行初步设计,从中选出6个方案进入第二阶段。最后,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以简洁、精确的空间概念在众多世界级的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这两位年轻的瑞士建筑师从研究城市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入手,寻找建筑和城市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没有像其他方案一样,碎化甚至抹去电厂的工业建筑形象,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造型的基础上,突出了工业建筑的特质,既尊重历史,又根据现代艺术馆的功能要求,对原有电厂内部空间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利用,使之成为一座将历史感和现代感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大型艺术馆。

    根据艺术馆功能要求,建筑师很好地处理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的联系。等宽的巨型坡道从电厂西面的室外园林缓缓沉入原涡轮机车间改造而成的涡轮大厅,打破了建筑物封闭的空间,将建筑自然地融入到城市中心,使室外和室内大厅融为一体。通过圣保罗大教堂、千禧桥、河边园林以及馆内的中央涡轮大厅贯穿起来的南北轴线,把泰晤士河北岸的城市金融区和南岸的萨瑟克区纵向串联,不仅把城市引入到建筑中,延续了19世纪以来伦敦作为工业城市的历史脉络,也直接带动了泰晤士河南岸的发展。从建筑设计的视角考察,这也是将景观设计手法首次带入到建筑内部的成功尝试。

    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是加建在发电厂主楼顶部、两层高的半透明的轻体房,仿佛是一个矩形的“光梁”,白天隐退到蓝天白云中,夜晚却变得通体透明,晶莹灿烂的玻璃体打破了原先沉寂的夜空,唤醒了旧建筑本已暗淡的生命,使之重生。电厂巨大烟囱的顶部,设计加盖了一个由半透明薄板制成的顶,因为由瑞士政府出资,将其命名为“瑞士之光”,它为美术馆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还为观众提供咖啡座,人们可以在这里边喝咖啡边俯瞰伦敦城,欣赏泰晤士美景。

    独特的内部装饰设计带给观众的惊喜,在对艺术品欣赏之前,就已经把你带入现代艺术的情境之中。楼梯在设计上具有强烈的雕塑感,黑色喷漆钢板栏杆配上光滑的木质扶手和其下部的细长光带,深沉而富有工业力度。各层展厅入口那些现代艺术家们的签名,足以让观众驻足欣赏和仰慕半日的。展览大厅中,更多意想不到的新奇和兴奋在等着你。展品打破了通常的艺术编年史、流派陈列模式,既大胆又不鲁莽,带给观众无限地自由遐想空间。

    泰德现代艺术馆成功的经验,突出体现在对一座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创意上。创意在老工业城市整体改造和再生中的核心地位,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物浦市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