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9日 星期五
我眼中的美国教育精髓
□ 林 杰
谈到美国教育,我们联想到的关键词是创新、独立、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等。围绕美国精英教育,新闻、书籍、演讲,我们读了很多、听了很多,消费了更多。尽管如此,很遗憾,我们却未能领会美国教育的精髓。
上述种种能力,只不过是美式教育的副产品,即在接受美式教育过程中自然获取。他们的确具有价值,但他们并非美国教育的最高价值,更并不代表美国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美国教育的参与者以及生产者,我愿打开心扉,分享几个亲身故事,陪伴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品尝美国教育。

    美国打开了我想象的大门

    我是个幸运儿,上世纪90年代末有幸去了纽约,读了一所特殊的高中:学校坐落于华尔街街区,步行3分钟就能抵达世贸大厦(我是每天上下学穿梭于此),5分钟就可以骑上华尔街那头牛气冲天的金牛。高中四年,我们最主要的课外活动就是去华尔街公司实习。学校超60%的毕业生最终都进入了金融行业,简直就是一所低调但实在的“华尔街预备学校”。

    我的英文老师Ms. Kim, 一位友善的白人女老师,眼睛大而有神,一副老花眼镜架在鼻梁上,多了几分可爱。她对学生的严格以及关怀,令人难以忘怀。但是令我终生难忘的是她当老师之前的身份,令一位初到纽约的中国少年大开眼界。在我还未出生的年代,Ms. Kim 已经是华尔街一位小有名气的股市操盘手。多年在华尔街呼风唤雨,30多岁,金盆洗手,摇身一变成了老师。美国的“奇葩”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力。

    如果说我的英文老师帮我打开了我的第一只眼,那么我的同学Ethan则打开了我的另外一只眼。安排学生课后去金融公司实习是学校的最大特色,这种机会对于世界上任何高中生而言都是极度稀缺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Ethan同学竟然不为所动,每天下午抱着一台式电脑隐身于学校图书馆一个角落。

    不知情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到他,或误以为是一位贪玩游戏不务正业的少年,没有人会猜得到这位“天才”小子自小就喜欢阅读华尔街日报,而且最酷爱的版面是后半版的行情数据。年仅17岁,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每天放学跟踪股市,为他人理财。如果说Ms. Kim 的故事挑战了我的想象空间,那么Ethan 同学简直一脚踢破了我的想象大门。

    美国教育的精髓:它使人变得不惧怕改变

    本来以为这些所闻所见会随着高中毕业,离我而去,被记忆封存。没有想到的是身边的这些“奇人怪事”早已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潜意识中影响了我今后10年每次的关键决定。

    高中最后一年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我决定申请一个工程学院,攻读计算机。理由很简单:在两家华尔街公司实习之后,我对金融感觉平淡,但又得找一个有前景的专业。就这样,我很天真地踏进了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学院,为金融画上了句号。

    故事到了这里,不仅仅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在大学暑假期间,工科的同学忙于大公司实习,如波音、英特尔、微软等等,我却选择去日本学日语、去纽约低收入社区教英文;大学四年,不少同学从一开始就方向明确,修双学位,我却尝试了计算机一年多,发现不合适,大二又再次寻找新的方向,从零开始;等大学毕业,好友们进了麦肯锡、高盛、央视或者医学院、法学院,而我却飞到了中国的一个县级城市开办了英文培训班。创业8个月之后,我又回到了学校攻读教育硕士,从头到脚“亏欠”了工程学院的学位。

    回眸往事,我是如此地折腾,没有规划,没有战略,根本不知道路向何方。现在回想,为自己的简单和大胆感到后怕。但是这也恰恰完美展示了美国教育的精髓:美国就是一块供人折腾的好土壤——她拥有丰富的资源以及高度的文化和体制自由。用美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映照这种自由的态度:“who cares!” 即“谁在乎呢!” 这也许就是Ms.Kim 和 Ethan同学的心态吧。

    美国的这种自由,必然会鼓励一个人去探索。美国教育最大的价值也就在此:她使人变得不惧怕改变,不惧怕失去,不会患得患失。探索是有风险的,过程是艰苦的,那么去面对和克服将来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一个人必然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创新、团队合作以及掌握批判性思维等。美国的教育核心也是这个国家的核心。所以难怪你会觉得美国人普遍很自信,很乐观。这也许也解释了硅谷会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地方。

    (作者系中美教育者,蓝橡树专栏作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