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科学文化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
□ 郑 念

    理论探索

    中国科普研究所特约刊登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迫切需要培育科学文化的肥沃土壤,为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

    科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科研伦理、科研组织管理、科研活动、科学评价,以及科学与经济、民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纵观全球,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绝对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科学文化是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石。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思考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既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中国未来科学发展模式与支撑环境的战略性思考。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科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理应加以高度重视,得到优先发展。

    科学文化是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等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科学文化虽然诞生于西方,却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成果和财富,对每一个民族都有浸润和滋补的作用。无论是世界近代史还是中国历史都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科学文化的兴盛,都导致所在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革首先是思想上的,并很快体现在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然而,我国民众对于近代科学知识和思想的接触比较晚,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然较低,科学文化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转型的因素之一,并可能进一步影响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是“李约瑟之惑”还是“钱学森之问”,都与我国科学文化建设滞后有一定关系。现实一再证明,当今中国建设和发展科学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迫。

    建设科学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和庞大工程,需要借鉴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中也包括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形成的历史经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人类共有的先进文化资源,尤其是近500年来的科学文化建设和培育成果。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高级产物,它是古代文明在长期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规律中逐渐形成的。公元16世纪后,科学文化得以加速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型态,至今以及将来都可能是最为合理、最为进步的文化型态之一。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既是人类文化交汇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科学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典型案例。从那以后,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地位迅速上升,并且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甚至是世界变革的重要力量。科学革命不但导致了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体系的诞生,也开启了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

    随着科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制度化的快速发展。科技共同体中树立的那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品质,以及它的传播扩散而形成的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不断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现代科学与现代文化是共生共变的关系。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科学文化的研究已有着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上看,我国至今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文化研究成果。没有一个促进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无法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加强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和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堪称一项高效优质的投入。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