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共享负面信息会让两个人更亲密

心灵驿站

    两个互不相识的同学在闲谈时发现,俩人碰巧上过同一门导论课,并且都不怎么喜欢某个老师;另一种情况是俩人都比较喜欢那个老师。你会更喜欢哪个人,更愿意和谁交朋友呢?

    通常人们在遇到陌生人时,都会试图为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因而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期待行为——相比于负面的态度而言(比如不喜欢某个老师),人们当然会更喜欢那些表现出积极态度的陌生人(比如喜欢某一个老师)。我们更愿意接近积极向上的人,而离那些怨天尤人的人远远的。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轻松一点呢。

    但是,人们忽略了这些正性和负性的态度是你和这个陌生人所共有的,并不是你单方面地倒苦水。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这也被称为平衡理论。那么,你更喜欢“朋友的朋友”还是“敌人的敌人”呢?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詹妮弗·K·巴森和她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结果证明,“共享负面信息”让你我更亲密。

    “共享负性信息”真的可以让关系更亲密吗?还是说因为关系亲密,所以才共享负性信息呢?

    因果关系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证实。于是巴森等人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共享的负性信息对亲密关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共享的负性信息”在关系形成中的作用。那些相信搭档和自己都“不喜欢”某个人的某个特征的参与者,关系的亲密程度比预期要高很多。但这种“负性优先”效应只在“负性”态度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出现。当态度很强烈时,正性态度与负性态度在促进亲密关系的表现上没有显著差异。

    共享的弱负性信息为什么更能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呢?也许这些信息能提高自尊,或是提高社会认同和小团体归属感。这都可能有利于人际吸引的增强和亲密关系的形成。

    但在巴森等人最新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验证了另一条影响路径——共享的负性信息能提高熟悉感,而熟悉感正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经典归因理论,相对于积极态度而言,人们认为负性态度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想法,也更容易被归因成个人特质。因为他人可能只是出于礼貌而附和你的正性态度,而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负性态度则是需要冒风险的。当我们得知一个人跟我们具有同样的负性态度时,我们会觉得了解了他的真实态度,更熟悉他的个人特质,也更愿意和他亲近。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负性优先效应”只存在于态度较弱的情形下。这很接近自然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一段关系的初级阶段,我们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如果熟识以后仍然不能分享负性态度,就很难成为“特别好友”。也就是: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