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8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6)
“尤斯顿火车站存废”风波之后
□ 程 萍
左图:尤斯顿火车站拱门。(资料图)
右图:铸铁博物馆中反映英国早期冶铁生产的油画。 摄影:程萍

    萍踪悟语

    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最先遇到资源枯竭后的城市衰退问题。工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兴起于“工业革命发祥地”英国。2010年,我撰写的一份报告《发达国家工业文化遗产考察计划建议》受到文化部重视。此后不久,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工业文化遗产考察团组成,我受邀参加,随团考察了英国的铁桥峡谷、索尔泰尔、利物浦等著名的世界级工业文化遗产。英国之行,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工业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发展脉络。其中,伦敦“尤斯顿火车站存废”风波,是一起标志性事件。

    尤斯顿火车站位于伦敦西北,1837年建成通车,设计精美简洁、多立柱式的拱门成为象征,被称为“英国希腊复兴的最高杰作”。1938年,由于城市的发展,100岁的旧火车站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通需要,英国铁路部门计划将火车站拆除、拱门移位重建,因遭到市民的反对而搁置。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更新火车站和铁路线,尤斯顿火车站重建问题再次被提出,交通部认为车站当初的选址已经不符合现实需求,车站大厅的规模也远远无法满足使用需要。规划部门建议保留候车大厅,在适当的位置重建拱门,但这要花费18万英镑,交通部拒绝支付。

    在等待拆除批复期间,保护者们发起了一场保护拱门运动,得到了出身建筑世家的参议员怀亚特、建筑史学家佩夫斯纳、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惠勒爵士等名流的支持,他们以在报刊上撰文呼吁、向议会提交议案、在美术学院发起投票等形式,要求保护火车站及拱门。这一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保护运动,但是,却没能阻止拆除的步伐。1961年7月12日,火车站拆除计划被批复,12月开始了拆除工程。

    尤斯顿火车站拱门保卫战的失败,唤醒了英国民众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发了全国性的研究和保护运动,也使“工业考古学”伴随着工业文化遗产保护论战,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名词。与此同时,于“二战”后成立的英国城乡规划部,负责对“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工业城市进行合理重建。1963年,该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工业纪念物专项普查,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20世纪70年代,相关理论探讨不断深入。1973年英国“工业考古协会”成立,旨在促进建立记录、研究、保护和出版的标准,支持更多的个人和团体参与到工业考古与保护中来。

    此前,英国伯明翰大学学者里克斯于1955年就在《工业考古学》一文中首先使用了这一术语。1973年5~6月,61名来自加拿大、东西德、爱尔兰、荷兰、瑞典、美国与英国的政府部门、大学、博物馆的代表,在英国铁桥峡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大会”,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的广泛关注,标志着国际性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始。这个时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相应的学术组织成立。如1971年美国工业考古学会成立,从1975年开始,编辑发行了《工业考古杂志》。

    “第二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于1975年在德国召开。第三次会议于1978年在瑞典举行,更名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并确定常设机构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工业纪念物”概念被拓展为“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此后成为国际统一术语。TICCIH至少三年举行一次大会。2005年,TICCIH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定的咨询机构之一,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同承担对世界工业遗产项目的鉴定、评审,现已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选择、鉴定世界工业遗产项目的权威机构。

    记得是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课堂上讲授这个专题课程,来自文化部的学员李小磊课后和我聊天,他说:既然工业遗产属于近现代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应该称为“工业文化遗产”。这一想法和我不谋而合,从此,在相关文章和授课中,我都使用“工业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