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1日 星期五
科技进步了,我们“退步”了
□ 朱效民

    有心插柳

    研究室里的电话机不知何种原因,音量突然提高了两倍,每次来电话声音都是令人心悸。室里的几位博士(需要提一句,我们研究室里的博士可都有理工科学士学位,甚至是理工科硕士学位)不甘其扰,纷纷上阵,或是查阅说明书按步操作,或是检查电话机的各个部件,对于音量突然变大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套理论解释和处理方案,并当场用手机拨打进行验证,结果却一一败下阵来,最后无计可施,只得根据说明书上的号码向远在深圳的电话机生产商服务部门打长途电话求助。接电话的是位小姑娘,在听了我无可奈何的叙述之后,小姑娘嘻嘻一笑,说那种老牌子电话压根就没有音量控制,至于声音为何突然变大了,她也不知道,但是,有一个土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在电话机的喇叭上面贴上透明胶带将其封住就可以了——瞅瞅,就这么简单!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平时读书看报中见到的几件类似的事情,倒也有些情趣,不妨一叙:

    据报道,有位中国女留学生周末到一美国家庭打工,其实也就是帮着一位老太太做做饭、聊聊天什么的。这一天女留学生估计是想露一手,给老太太做个西红柿炒鸡蛋什么的,随手拿过一个鸡蛋在碗沿上一磕把鸡蛋打进了碗里。正准备磕下一个,扭头一瞧,旁边的美国老太满脸惊讶的表情,一边还啧啧称奇道:乖乖,鸡蛋还能这么打啊!原来,以前老太太打鸡蛋从来都是由厨房里的打蛋机“包办”的。

    还是在美国,一中国留学生住宿在当地美国人家里,平时有空常常帮家中的两个上学的孩子做做算术题。一次,写着写着,铅笔秃了,这位留学生顺手拿起一把小刀就削了起来。两个在旁边一直叽叽喳喳、不怎么爱学习的美国小学生立马鸦雀无声,睁大了眼睛,随后转身飞奔上楼。留学生正在诧异间,两个小孩又争先恐后地冲了下来,一人手里举着一把铅笔,嘴里嚷嚷着要让留学生削铅笔给他们看。原来,他们的铅笔从来都是放进削笔机里自动削的,小哥俩这还是平生头一回见识用手削铅笔这门手艺哩。

    记得若干年前,一位大学老教授也曾对笔者提起过相似的经历。该教授学富五车,但动手能力欠佳,每次搬运计算机(台式机),面对电脑的一堆乱麻般的联接线和各式各样的接口都会头疼发怵,不得不请所谓高人来现场解决。一次高人因出差暂时来不了,老教授只得干等。但谁也想不到的是,教授家里没上过几天学的农村小保姆却不声不响地把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指主机、显示器、打印机、网络调制解调器、扫描仪、音箱等)拆开又全部接好了。其做法是,先把每个接头、接口都做上特别的记号,拆开后再重新一一对接上。从此,老教授对小保姆刮目相看。

    上述几件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技艺、技巧往往简单而有实效,但又往往因其不起眼而显得多少有点儿“土”。通常情况下这类技能、技艺既登不了大雅之堂,也进不了教学课本,基本上是靠着普通大众相互之间的言传身教而扩散传播,并代代相继。从社会发展趋势上说,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疑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的越来越舒适而惬意,我们需要付出的劳动和技能也相对越来越少,甚至连削铅笔、打鸡蛋这类曾经的举手之劳都会有专门的机器代理。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可能是影响深远而又后果很严重:我们世代相传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通的技能技巧都有可能会在现代舒适惬意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丧失殆尽。一位哲人曾经善意地提醒到,每当我们掌握了一种先进的工具或者方法,我们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思维的窗户,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又可能在无意识中关上原来的思维之窗。而后者就整体、长远而言无疑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损失。塞翁失马,福兮?祸兮?今天,在科学技术持续进步,随时带来新体验、新惊喜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能力反而却在不断“退步”了,对此我们是不是应当有所思考和准备呢?

    (作者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亚洲科学传播中心委员会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