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天文学最初是从人类仰观天象开始的。天象是指古代对天空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泛称。现代通常指发生在地球大气层外的现象,如太阳、月亮的出没、行星的运动,以及彗星、流星、流星雨、陨星、日食和月食等。
天文与星空

    □ 李 良

    仰望星空,人们面对的是距离地球不同的、性质各异的天体。这只能依靠各种观测方法开展研究,它不像其他一些学科可直接在实验室里进行分析研究即可收获发现的喜悦。为了发现宇宙的规律,人们必须持续观研究天象和天体的运动,这需要通过长期、全面的观测来实现。观察和测量是天文学发展的永恒的基础。

    “天文”在古人眼中可谓“天上的图纹”。古代中国以农牧业为主,农耕者晚上抬头就能看见满天星斗。那时狩猎者常常用观星的方法识别方向。我国明朝末年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顾炎武列举了农民、妇女、兵士、儿童这些人的星空知识加以说明,他举的4个例子有3个在《诗经》中有所涉及,由此可见,我国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星空知识已很普及。特别要提及的是,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一句“七月流火”非常著名。其实诗里的“火”字,不是指高温烈焰的火,而是指我国古代的“星座”——东方苍龙七宿中心宿的第二颗星,名叫“心宿二”(又名大火),也就是现代星座中天蝎座α星。

    如果你在郊外赶上晴夜无云,晚上21时左右就可以看到南方巨大的天蝎座,心宿是在中间的三颗星,其中的心宿二特别亮,其颜色发红,很好辨认。《吕氏春秋》记载,季夏之月,“昏心中,旦奎中”,意思是说:农历六月,初昏(太阳落山二刻半)时,心宿升到了南方中天的位置;平旦(太阳升上地平线前二刻半)时,奎宿(双鱼座)升到了南中天的位置。古诗中“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在农历七月初昏时心宿已过了南方中天的位置,已往西偏斜,因此叫作“流火”,“流”是向下之意。到“七月流火”时,炎热的天气过去了。

    中国著名古籍《史记·天官书》中主要讲占星学,《汉书》里的《五行志》,将占星术进一步合法化。当然,在更早的《春秋》《左传》书中也有许多星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甘德,实际上既是天文学家也是占星家,其著作《天文星占》和《岁星经》从占星术角度说是星占书,从书名就可看出这一点,其目的主要为占卜所用。不过,自然科学史家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著作又是弥足珍贵的天文著作。虽说甘德的原著已失传,但人们在后来的《开元占经》中发现了许多甘德时期的天象记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