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健康科普如何实现精准化
□ 吴一波 刘 喆

    目前,中国居民许多慢性病的患病率都居世界前列。如果居民在平日的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己的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会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对于已经患慢性病的居民,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患者能够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学会疾病的自我健康管理,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正确的药物,疾病的症状会有很好的缓解。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指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普及健康生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该纲要的重点内容。2015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仅有10.25%,仍处于较低水平。

    居民的健康素养直接反映出居民对健康领域的了解程度,而能够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杀手锏就是健康科普。

    目前,我国健康科普是一种粗放式科普,亟需在健康科普领域加强精准健康科普的研究。所谓精准健康科普,是指根据每个人的个人特征和所患疾病制定科普方案,对被科普者进行最适合其个人的科普。精准科普比传统的粗放科普更有针对性,参考个体的体质和患病史,采取不同的科普方案。

    那么,健康科普如何实现“精准化”呢?首先,要将健康科普的对象进行分类,可以针对患者的年龄及可能患有或已患的疾病进行分类,并对目标对象进行针对其年龄段和疾病的健康科普。例如,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就可以加强老年人这一高发群体的高血压健康科普,这样可以使精准性有一定的提高。对于已经患病的老年人,则可以根据患者的高血压不同分级阶段或者并发症等,进行健康科普,这就更加精确了。而对于青少年,就可以加强近视、肥胖以及龋齿的健康科普。

    其次,在区分年龄和疾病进行健康科普时,需要考虑受众的个人特征。这里所说的个人特征指的是被科普者的健康素养、阅读能力以及科普需求等,选择适合不同受众个人特征的方式进行健康科普会使健康科普更为高效。

    例如,对于阅读能力高、健康素养好的人,可以适当地在健康科普中加入医学、健康领域的专业术语;而如果把专业术语放到不了解医学、健康领域的人群中,他们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这时“大白话”的健康科普就会更加有效;同时,年幼的小朋友会觉得文字枯燥、乏味,老年人也可能难以对文字类的健康科普产生兴趣,此时,就需要改变健康科普的方式,比如运用更加通俗易懂和趣味性的语言,或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更高效地进行健康科普。

    为了实现精准健康科普更加“精准”,需要科普工作者们转变观念,我们不应当还停留在简单的单向知识灌输阶段,而应当是一种有互动有反思的活动。不是我们有什么就给受众什么,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个人条件,对特定的人群甚至某一个体以恰当的方式进行适合的健康科普。

    当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为健康科普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下的科普信息有海量性、及时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健康科普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广泛的传播。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内容的精准投放已经成为可能,比如某一居民查看、点击或者评论了有关结核病的知识,系统会自动记录下该居民的这一行为,在今后的生活中,会自动为其推送有关结核病有关的健康科普,实现自动化信息精准定位推送。但互联网健康科普并不十分完善,存在着健康信息杂乱、科学性低等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对个人特征进行有效的量化评价。

    精准医学是基于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实现的“精准”,而精准健康科普需要通过“个人特征”的量化评估实现。因此,有大量的基础性研究需要完成,如互联网背景下应当怎样评估某一个体的健康素养?如何对健康科普文章的“易读性”进行评价?如何挖掘其潜在科普需求……这些都是精准健康科普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国家、社会对健康和健康科普的重视之下,科普工作者们要把握机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健康科普资源,加强健康科普尤其是精准健康科普的研究,脚踏实地的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所提出的目标奋斗,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出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药学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