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故宫“掌门人”谈遗产如何重塑生活(2)
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
故宫南三所区域环境整治前后对比

    过去常有人抱怨说:故宫的大殿总是黑的,天越亮里面越黑。我们得跟大家不断地解释:因为保护文物,古建筑不能通电,灯光长期照射文物会老化。观众不理解,说那就别开放,开放了还不让我们看。而老人、孩子都往里面挤,很危险。

    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个事,开始设计LED冷光源,不直射,反射、衍射,不发热。我们把灯架脱离古建筑1.5米,不发热,只要灯一开,我们的两个安保人员就在两边监控。消防部门同意了这个方案。

    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点亮了紫禁城。过去太和殿这样,现在是这样;藻井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的。中和殿点亮了,保和殿点亮了,乾清宫点亮了,交泰殿点亮了。文化遗产怎么融入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种有尊严的欣赏方式,反倒添堵。

    我们还用3年的时间对环境进行整治,室外进行了12项整治,室内进行了10项整治。比如过去几十个院落被石刻构件占着,有上世纪50年代放这儿的,70年代放这儿的,90年代放这儿的,不知道放哪好。于是我们就在古建筑馆下面建一个石刻构件保护展示园区,编上号,写上是什么地方的,然后归档进入石刻构件保护园区,观众可以参观,专家可以研究修复。

    过去故宫有200多个房间被空箱子占着。这些空箱子也都是珍贵文物,也要很好地保护。于是我们又建了3个大型的箱子库房,把它们先保护起来,等有条件时给修复好。这样又腾出了200多个房间可以开放。

    当然,更艰巨的是拆除临时建筑130多栋,其中最严重的是彩钢房,59栋3600平米,还有不是彩钢房的1.12万平米。我们都进行了整治,做到了紫禁城里面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环境、影响安全的临时建筑、现代建筑,这才叫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再过3年紫禁城就600岁了。

    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说道路,过去故宫里很多是土路,1971年尼克松访华,政府拨款建成了沥青地面,几十年过去坑坑洼洼,市政管道一通过,水泥一抹就是这样。过去养护草地用铁栏杆、绿篱,结果草地长得更不好了,没办法进去养护,所以要改变。我们在全院恢复传统建材,砖的地面、石头地面,走重车的用石头,不走重车的用传统的砖。两边去掉了上千米的铁栏杆,绿地长得更好了,没有什么人踩,就是踩两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难办的是那些井盖。故宫博物院有多少井盖?原来我也不知道。前年“9.3”大阅兵,有关部门对井盖贴封条,封了十多天。我说你们封了多少井盖?一共1750个井盖。坑坑洼洼得不行,就把这些井盖做平了,这样才像一个博物馆里的环境,付出了很大代价。300多盏灯、电线杆子,在古建筑里非常不和谐,我们把它换成宫灯,做了300盏,白天是景观,晚上可以照明。

    总之,一点一点做,每天做一点,生态环境是能恢复的。我们希望人们再进入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

    (倪瑞锋整理,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