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科教观察

    □ 钟 新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近来网上热议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而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

    钱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其中,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钱教授表示。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这只是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钱教授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钱教授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因为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多了,但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因为经常受到打击和否定,所以客观上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所以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基于以上的反思,钱教授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他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