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走出“死线抽绎”的困境
有心插柳

    ——“观厕”小记之二

    □ 朱效民

    从传播学的需求理论来说,受传者的认可才是硬道理。而要让受传者认可,就要认识到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体谅的过程,不能只是传播者单方面一味儿地提要求、发呼吁;同时,要考虑到受传者的需求、难处以及喜好等等。比如,国外有设计者在规划穿越草坪的路线时,先不自行限定行人该如何走,而是整个草坪种上草后让大家自然、随意地走上一段时间,慢慢地就走出一条或几条大众习惯的路线,这时设计者再在已经走出的“路线”上铺设石板之类予以认可。显然,这种设计、管理的理念,比插上几块“禁止乱穿草坪”的碍眼牌子是否高明不少?

    心理研究人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士在小便时,如果小便池里有个小黑点一类的东西,男士们大都会基于本能主动向其“射击”直至冲进下水道为止。利用这一习惯,一些男厕特意在小便池的中间设计一个黑色的小昆虫之类的装置,从而吸引男士们在方便时向“靶心”瞄准,小便液溅到外面的情况也就因而大大下降了。这样的小巧设计是否效果也会好于上面那些或好言相劝、或恶语相向的张贴宣传呢。

    韩国有关人员曾发现,女厕所的用水量远远超过男厕所,起初这让他们有点疑惑不解。经过观察分析,原来女士们上厕所时,为避免发出不愉快的声响而尴尬,总是先放空一水箱的水,借着放水、充水的声响上完厕所。了解到这一点后,韩国专门在女厕所的各个厕位安装了播放背景音乐的设施,只要人一进去就会有悦耳柔美的音乐响起,一直伴随人出来为止。这样女厕所的用水量就大大降下来了。想一想,这要比贴一整面墙的“节约用水”的宣传画效果好得多吧。

    在传播学上,还有一种被称为“死线抽绎”的现象,其涵义是指传播的语言或被固定在过高的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敬而远之,如一些远远脱离百姓日常生活的空洞虚假宣传;或反之,传播的语言被限定在过低的水平线上又使人感觉乏味、甚至厌恶,如一些低俗粗鄙的标语口号,从而均导致传播的效果事倍功半、大打折扣。通俗一点说,就是提倡新风、宣传文明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提高传播的语言、方式、策略的针对性。比如对于那些好言好语完全充耳不闻、屡教不改的不文明者也可以考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死线抽绎”的困境,同时这也是不文明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法国巴黎有一个街区遍布酒吧和小饭馆,是夜生活十分丰富热闹的标志性地方,但一直存在着一个让管理者头疼不已的问题,即经常有人图省事在夜里趁黑暗对着墙根撒尿。到了白天太阳一出来,不仅气味熏人,而且墙上斑斑尿渍也十分不雅。起初,管理者也通过到处贴告示、警告罚款等措施来制止,但效果始终不佳。后来,想出一个办法,把经常有尿渍的墙根做成波浪形,再有人图方便时,尿液会反弹到其裤子上,渐渐地该地区这种随处撒尿的行为就消失了。这种恶人恶治的办法从传播的角度讲无疑是一种“点穴”式的治理和倡导手段,属于精准定位、出奇制胜。

    与此相对照,不妨看看深圳的做法。2013年9月颁布的《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规定将对违规公厕管理者和使用者予以处罚,该办法中“在便器外便溺罚100元”的规定曾被网友们热议为“尿歪罚一百”。 然而,由于取证比较困难,并且公厕多为街道城管部门负责管理,基层执法人员也坦言,他们不太可能进行处罚。因此,该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至今一张罚单都未开出。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压根儿不接地气、基本不具操作性、单纯靠“死线”语言“吓唬”的所谓“管理办法”其管理、宣传的实际效果又能体现在哪里呢?

    (作者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亚洲科学传播中心委员会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