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
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治本”之策

    睡眼朦胧中看到微信朋友圈跳出一段文字:“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使用再松绑,报酬待遇不能亏欠科学家——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扩大会议差旅等费用管理自主权”。由于担心是哪位科研人员的“伪作”或是心向往之之作,所以赶紧看看是哪家媒体爆出的如此猛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信息来源标注为人民日报,进一步找出《人民日报》,发现该文确为其两位记者李丽辉、吴秋余所采写。进而核对日前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新修订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资金管理办法》原文,悬心落地的同时不免喉鲠更甚。

    国家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在最近10年一直是科技界的热点、痛点、难点。笔者在一线从事科研经费检查、监管近7年时间,监管手记100余万字,各种案例近千份,奇葩之事很多。震惊之后是冷静的思考。我认为,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要敢于“动真格”,要从治标为主切实转向治本为主。具体来说,以下“三点治本”之策可以率先实施

    第一,让“以人为本”落实到科研人员的“钱袋子”上。笔者检查的违规课题中,无论怎样腾挪,最后的费用指向都和人员报酬呈现强相关关系。我们的一系列规定中,都明确了有工资性收入的在职科研人员不能从科研项目中得到劳动补偿,而科研工作又主要由这些骨干完成,既让马儿快些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科研人员要么怠工要么开始腾挪经费做自我激励或补偿。这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终于取消了绩效支出比例限制,可谓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实在措施。因此,既然承认科研人员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或乘积,就应该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操作上兑现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的承诺,让有贡献科研人员的“钱袋子”鼓起来。

    第二,打破“重过程轻结果”的科研空转模式。检视一下整个科研管理流程,特别是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就会发现“过程”走的很“认真”,“结果”是雾里看花。从国家各种计划、专项、基金规划、发布指南、申请资格审查、立项通过、资金拨付、过程检查、结果验收,看似是一个毫无瑕疵的闭环管理系统,而实际情况是没有人对“研发成果”负责,出资人不需要“研发成果”,项目承担人也经常不需要“研发成果”,一系列的“不需要”导致项目立了,钱花了,结果没人收了。因此,未来科研管理体制的重心,应该是大幅度简化过程,把结果导向作为工作重点。

    第三,实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并予以“合理利润空间”。“全成本核算”不落实,承担单位越干越亏。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团队,不仅承担项目期间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而且在没有国家项目期间同样要发生大量设备维护、团队维持、学术交流等大量间接费用。反观我们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首先不是全成本核算,单位大量间接成本无处支出和补偿,导致很多国字号科研院所承担国家项目越多亏空越大。其次是没有合理利润安排空间,所有项目经费都必须在相应时限内吃光榨尽。这种费用化处理方式,最后使单位和团队没有发展后劲,也难以安排出资金对重大问题进行先期研究。本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使用改革,对单位间接成本补偿有进步,但更期望能把“全成本核算”与“合理利润安排”纳入进一步的科研经费改革之中。

    中国科技网2017.7.13 文/房汉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