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警报,能否在灾害到来前拉响
院士专家剖析茂县山体垮塌成因

    6月24日5时45分,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突发山体垮塌灾害,经专家现场踏勘初步分析,这是一次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垮塌山体为当地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山体,塌方量约为800万立方米。截至25日14时,灾害已造成62户被埋、93人失联。

    长期、多因素交叉形成灾害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裴向军称,目前已证实,滑坡所处的叠溪镇松坪沟就是1933年叠溪地震一个断层通过的地方,“这场地震对当地斜坡的损伤,比汶川地震更严重”。

    事故发生后,率先赶赴灾区现场勘查的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何思明说,“滑坡灾害不是单一因素导致,而是长期、多因素交叉形成的自然过程,包括地震等地壳运动的内动力,及降雨、冰雪融解等外动力”。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研究员陈华勇说,岩层遇到地震等外界因素后变得松动,再经雨水渗透,降低岩层间摩擦阻力,就会打破原有静止状态。

    降雨,诱发滑坡的“最后一根稻草”

    “连续的小雨就像在破碎的岩石上浇油一样,使得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的岩石破碎,发生滑坡。”卢耀如说。“从此次事故情况看,‘降雨诱发’正是产生滑坡的‘最后一根稻草’。”何思明也说。

    此次灾害的滑坡体约800万立方米,在100秒时间内,平面滑动距离约2500米至3000米。何思明说,高山峡谷区滑坡通常具有高位、高速、远程等特点,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碎屑流,也就是“崩滑碎屑流”,其对受灾区域造成的灾害范围也更大。

    预警需长期研究,目前并非无计可施

    地震造成的地表结构疏松,往往是造成滑坡的主要潜在因素。

    卢耀如说,很多人一般认为,地震发生后,没有坍塌的地方就没有问题了。但地震造成的影响、不稳定的效应其实是长期存在的。何思明同样说,汶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关于龙门山断裂带潜在滑坡点的识别,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岩质滑坡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往往难于预警。”他说,对潜在岩质滑坡点的识别,目前无法通过简单的遥感技术、卫星图片等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研究。

    不过以现有科学技术,对岩质滑坡预警也并非完全无计可施。何思明介绍,目前可采用声发射或微震技术用于岩质滑坡灾害点监测,这是针对岩石在变形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声学信号进行监测的技术,“但需要专业人员技术装备、较高的成本,往往对大面积、大范围的地质灾害高发区难以全面覆盖。”《科技日报》

    2017.6.26 文/ 盛利 谢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