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感受台北公交

    在台北坐公共汽车,买票分上车刷卡和下车刷卡两种,分别在各个车门上有电子显示屏提示,我坐过几次后才弄清楚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段式计价的方式,比如公共汽车整个行程分为A区和B区,如果乘客上下车都在A区,则只需上车刷卡,下车不必刷卡;同样如果乘客上下车都在B区,则只需下车刷卡,上车不必刷卡;但如果乘客在A区上车,在B区下车,也即跨区域的话则上下车时都需要刷卡,那就要付两倍的价钱了,车内上、下车门处都会自动显示是否需要刷卡,乘客不必自己计算。公交车报站名也多是用中英文电子屏反复显示,进站前则伴随着柔和的音乐提醒一下到站名称,整个坐车过程中非常安静和舒适。

    北京的公交车每过一站就要广播提醒一次乘客上下车要刷卡交费,并告知如果少刷一次卡将按最长公交路线计费(似乎是好心地提醒,却让人很不舒服地感觉是潜在地把每位乘客都视为有逃票的嫌疑),报站名时每站也会重复大声地广播两、三次,而电子显示屏似乎是质量老不过关,经常出现停顿、乱码等问题,使得自始至终整个乘车过程和环境都显得嘈杂喧闹,让人心烦意乱又无可奈何。这也使在北京偶尔乘车的我对长年累月都工作在公交车上的驾驶员和售票员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奇怪为什么他们没有抗议或者想想办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学习改进一点呢,这也同样可以大大改善他们自己的日常工作环境啊。

    台北公共汽车站也经常有电子屏幕滚动显示下一趟各路公共汽车的到站时间,乘客等车时都能够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此外,如果在一小时之内转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如捷运或公交车),第二次上车刷卡时还会有部分票价优惠自动打折扣。这类充分利用电子科技的人性化服务和鼓励公众绿色出行的让利措施可以说是润物无声、体贴入微。

    当然,话分两头,台北的公共交通也不是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个别时候在捷运车厢里也可以看见有老年人站在一边,而旁边坐着的年轻人(但不是坐在博爱座上)却熟视无睹的情况。偶尔也有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吵架甚至动手打司机的新闻。2016年7月19日,台湾发生重大旅游车辆火灾事故,造成26人死亡,其中24人是来自大陆的游客,另外2人为台湾司机和导游。据调查,除了该车司机恶意纵火之外,造成无一乘客幸免于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该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打开的安全门,因为防盗的缘故装配了暗锁却在开车前忘记打开了。

    2014年11月6日,北京地铁也发生一名女乘客被夹在了地铁车门与站台护栏中间,车却开动导致该乘客当场被挤压死亡的悲剧。除了上车拥挤、缺乏秩序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有像台北捷运一样良好的排队上车秩序的话……),同样从技术角度说,假如在地铁车厢和站台护栏之间安装有可以感知人体活动的传感器,并与列车的启动、制动相结合,这类悲剧完全也是可以避免的。而类似的传感器技术和相应的控制系统早就已经在很多社会、经济、安全领域普遍应用了啊。(下)

    《世界知识》2017年第10期 文/朱效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