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他们的“战场”在水下
——走进南部战区海军某防救支队潜水员群体
南部战区海军某防救支队潜水钟正在进行下水准备。 王俊川 赵琳鹏摄

    ◎本报记者 张 强

    近日,记者在南部战区海军某防救支队体验潜水员常规潜水训练。穿上重达35公斤的装具,沿着扶梯慢慢到海面以下,在深度约3米的海底,记者已无法稳定站立,听不到任何声音,一臂之外的视野完全模糊。对海军潜水员来说,他们要在更深更暗的水下完成各种险难课目,例如援救潜艇、打捞沉物等。这不仅是对潜水员体能的挑战,更是对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的考验。

    近年来,南部战区海军某防救支队的潜水员群体圆满完成多项急难险重任务,常态开展多场景海空立体救援演练。该群体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4次。

    争做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今年3月16日,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最美海上搜救人”名单。该支队李刚名列其中。

    谈起功勋荣誉,李刚说:“荣誉属于伟大的祖国,属于光荣的防救部队,属于和我一起拼搏的潜水员。”

    2010年9月6日,李刚顺利完成了480米模拟饱和潜水,创造了亚洲纪录。

    饱和潜水是人类向海洋空间和生命极限发起挑战的前沿技术。

    在超过120米的深度进行潜水作业几十分钟后,潜水员需要数小时进行减压,上岸后仍需在加压舱待两三个小时。“这样既影响救援效率,又加大了潜水员在水下面临的风险。”李刚说。饱和潜水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完美方案:潜水员进入一个主要由生活舱、潜水钟以及各种管路组成的复杂设施中。这一设施内的压力会逐渐升高。此时舱内和管路中充满的不是空气,而是氧、氦混合气。在吸入较多氧、氦混合气体后,潜水员可以在高压环境里长时间工作、生活。这个“长时间”一般是20余天。在此期间,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对支队官兵来说,李刚是他们的榜样。而对李刚来说,该支队一等功臣刘志友、邱步军等老一辈潜水员是他的榜样。

    刘志友、邱步军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1985年5月,刘志友奉命随船参加我国首次洲际运载火箭全程发射试验任务,在海上将数据舱完好无损地打捞出水。1993年5月,邱步军在组织新装备集训中,为保护我国某型水下机器人,左手4根手指从根部被截断。

    刘志友、邱步军“勇于献身、勇于拼闯、勇于超越”的精神,激励着李刚和支队官兵不断创造新纪录。“我们支队各项海上救援行动得以圆满完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有着一批优秀的潜水员群体。他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并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支队领导说。

    新型装备与潜水员高效配合

    2023年,支队一艘新型远洋救助拖船横亘海面,后甲板搭载的控制方舱内,官兵们聚精会神地盯着观察窗口中的水下画面。画面显示,海面下,重型遥控潜器极限深度边界试验正进行到关键环节,随着最后一个回传数据达到验收要求,主操纵员完成全部作业试验。方舱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标志着人民军队在深海作业领域具备了全新手段。

    近年来,支队陆续接装多型救援平台和救援装备,这使救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业深度有了极大拓展。同时,这些新平台和装备的投入使用,也对指挥员、操纵员与配合作业的潜水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下半年,在上级组织的演练中,支队创新采用遥控潜器与潜水员交替作业的方式完成沉物打捞。陈灿是此次演练的作业潜水员,在看到考核组投放的大型目标在短时间内就被打捞出水,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的他也感到十分震撼。

    由于遥控潜器可以长时间连续作业,且作业过程无需潜水员水下减压,所以极大缩短了作业用时。这一新兴救援力量也由此走入官兵视野。

    支队干部周家宁说:“潜水员与新兴救援力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潜水员作为与深海有着最亲密接触的群体,在学装备、用装备方面有先天优势。”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支队将潜水员编入新质装备任务编组,探索形成了“一套编组人员、两种作业手段”训练模式。

    今年4月3日,支队正在进行训练的某型援潜救援船,在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由训转战,奔赴莺歌海西南海域执行搜索粤南澳渔36062船的任务。

    此次救援行动中,水下电视、遥控潜器、饱和潜水钟等新兴救援装备纷纷亮相,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成为智能装备与潜水员高效配合的实践典范,极大提升了支队推进科技强军的信心和决心。

    出色完成多项救援任务

    据统计,仅一次常规深度水下作业的安全风险就超过200项。支队一级军士长、一级潜水员周永生告诉记者:“这一次顺利出水,不代表下一次也可以。无论经验多么丰富、身体多么强健的潜水员,在大海面前都像个孩子。”

    “为革命敢拼命、为救命敢换命”是支队的精神禀赋。对于该支队潜水员而言,从第一次穿上潜水服的那一刻起,这句话就已经深深镌刻在他们心中。

    险情总与恶劣的海况、未知的水域相伴。

    一次,支队开展某饱和潜水试验,抵达预定深度后,潜水员们完成既定课目训练。返回舱内时接到消息:某海域发生渔船商船碰撞,渔船沉没,船上8人落水失联!情况紧急,指挥员当即决断由训转战。

    近百米水下,潜水员周雪伟发现,现实情况远比设想复杂。沿着头灯的光亮望去,倒扣的船舱内方向难辨。周雪伟将目标锁定在杂物间最底部,在瓷砖和水泥碎块下,他隐约瞥见一双鞋子。周雪伟心头一酸。“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带他回家。”周雪伟说。经过近2小时作业,周雪伟抬起酸胀的胳膊,毅然抱起遗体……随着饱和钟最后一个钟次提升,8名遇难者遗体全部打捞出水。

    近年来,支队先后出色完成“阿波丸”号沉船打捞、海上运载火箭试验数据舱回收、“东方之星”失事客轮救援、印尼失事潜艇援救等多项任务。

    一代代防救人就这样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筑牢南中国海的安全屏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