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磨砺精湛技艺 传递工匠精神
——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郑志明
图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郑志明在工作现场。受访者供图

【职业教育】

    ◎本报记者 都 芃

    进入7月,暑期来临,郑志明忙碌的宣讲工作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作为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过去一段时间,郑志明跑遍了广西大大小小的院校。他希望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感悟,将技能报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学子。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郑志明,详解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如何将工作室打造成开展技能创新、培育能工巧匠的重要平台。

    精益求精解难题

    记者:从一名钳工学徒成长为如今的“大国工匠”,有哪些人或事对您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志明:我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和我成长道路上遇见的多位师傅密不可分。最初我学习钳工时,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法很简单,只是希望学门手艺、找个好工作。

    我在职高学习时,学校里带我的师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我记得有一次,车间里一台设备的主轴坏了,需要维修,大家都束手无策。车间主任就来请我师傅前去维修,还叫上了我和其他两位同学。整个过程中,不管是车间主任,还是其他技师,对我师傅都非常敬重、佩服,许多人来围观师傅的维修过程。这让我明白,只要有足够高超的技能,就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只要有真才实学,同样可以有很大成就。自那之后,我对钳工这个岗位的认识有很大改观,我也想成为像师傅那样受人尊敬的技能人才。所以后来,我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各项技能。

    还有一位师傅同样对我影响很大,他是一位水平很高的老师傅,善于总结、做事细心。他当时创新的一些保证设备安装精度的方法,直到现在还被我们使用。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我影响很深,我也一直在这样培养我的徒弟。

    记者:您一路走来,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哪项成果您印象最深?背后有怎样的攻关历程?

    郑志明:我印象最深的是在2013年,公司接到“五菱宏光S”车型后桥总成开发任务。这款车型的后桥减速器安装部位需要从桥包内部反压入9颗特种螺栓,这些螺栓与桥壳上的孔的配合属于过盈配合,需要1.5吨力才能压入,而且桥壳上的安装孔直径只有190毫米。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从190毫米直径的孔内放入多个液压压头反压特种螺栓。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白天建模匹配,晚上查找资料,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研制出5孔串联缸体,成功实现后桥壳特种螺栓的压装。后来,“五菱宏光”被大家称为“神车”,背后也有这项成果的功劳。

    实践教学育人才

    记者:2014年,以您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十年来,工作室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郑志明:我们工作室关注汽车零部件生产与钳工技能创新,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们工作室已累计完成1000多个技改项目,交付使用工艺、工程装备2000余台套,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500多万元。

    我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车桥厂需要制造一条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由气密性检测、液压调直、机加工、机器人工作站、环焊专机等多种复杂设备组成,要求新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比原生产线减少操作岗位40%以上。

    通过多次评审、优化、讨论、验证,我们最终拿出自动化生产线的整体方案,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目前该线是国内唯一一条国内自主研发的微型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填补了国内自动化后桥壳焊接生产线空白。

    除了推动技术创新,我们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十年来,工作室从最初的22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并先后培养高级技工、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9人。工作室成员在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有32人次获得省部级技能大赛名次,11人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名次。

    我们希望把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为企业内部的技能人才“黄埔军校”,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技能人才,可以在相关岗位上发光发热,从而带动企业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

    记者:与传统的培养方式相比,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独特之处?

    郑志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项目为牵引,鼓励人才在练中学、学中练。我们每年会承接许多集团各类型的项目,并会按照项目等级、难易程度、技术特点等,交由不同人才实施。比如刚进入工作室不久,还在学习积累阶段的青年人才,可以先从初级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这样能够大大加快他们的成才速度。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作为负责人,我经常会和徒弟就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探讨,甚至争论。我并不急着否定他们,也不会要求他们直接按照我的方法做。我会让他们先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有时候还会故意让他们“碰碰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会悟出很多新东西,体会也更深刻。技能锻炼就是这样,只有真正实操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记者:在您看来,应从哪些方面努力,逐步扭转和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郑志明:我认为要消除这种偏见,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以及家长的错误认识。其实,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发展现状并不了解。所以最近这些日子,我在广西的许多学校开展工匠精神宣讲。我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每个岗位上都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热爱的、愿意做出一番成绩的事业。这样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我给他们讲了我的成长故事,许多学生都很感兴趣,也很受触动,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意识到,成为技能人才,同样可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