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冲锋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进勇攀高峰

    盛夏六月,晴空万里。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当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薛其坤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现场全体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掌声属于获奖者,也属于这个时代辛勤耕耘的每个科技工作者。人们向至高荣誉致敬,为潜心科研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冲锋号,我国必将迎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现场聆听讲话的刘正东院士振奋地说。

    切实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底座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组织化的基础研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看来,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可以更好地整合科研资源。

    王贻芳认为,组织化的基础研究需要真正由有眼光的科学家来组织领导,“一般而言,由相对有经验、有能力的科学家来领导,出错的几率比较小;同时,让更多的人聚集于大家都认可的研究内容、方向、目标,效率会更高。”

    高校是基础性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才梯队蓄水池,在推动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冯丹教授参与完成的“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对团队十余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肯定。”冯丹表示,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和科研团队管理人员,她将带领团队继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一体化推进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积极推动发展国产存储技术和产业化。

    “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们必须在打牢地基上下苦功夫、硬功夫。”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更加坚定了扎根基础研究的决心和信心。她表示,其团队不懈探索东亚人类演化这一前沿科学问题,力争在人类起源和演化领域取得新的认识突破。

    矢志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由中国海油牵头完成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评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个奖项,正是对我们7年来攻坚克难,矢志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肯定和褒奖。”“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激动地表示。

    “深海一号”是“大兵团作战”结出的硕果。中国海油联合优质企业和高校建立产学研用机制,联合相关厂家开展深水聚酯缆、钢悬链立管等15项关键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攻关,带动了我国造船、钢铁、机电等行业的进步,推动关键设备自主化率由33%提升至80%。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尤学刚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只能靠我们自己,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是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像研制‘两弹一星’一样,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努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为战略新疆域,深海有其鲜明的特色,也面临更大挑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表示,加强深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尤为迫切,尤其需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聚国内力量,齐心协力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联合攻关。

    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全球竞争、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我国纤维材料产业正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空间科学等交叉融合。”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院士建议,要充分认识材料基础前沿研究的原创引领作用,发展可降解、可循环再利用材料,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大力提高数智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安光电”)副总经理林志东对此深有感触。三安光电旗下全资子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合作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是三安光电再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我们在化合物半导体的研发和规模化制造领域深耕20多年,瞄准市场前沿,与高校紧密合作,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最终将科技创新突破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林志东说。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是国内一家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今年该公司首次出现在国家科技奖励的名单中。

    “得益于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科技人才的认可和支持,蓝箭才能始终坚守科技创新的初心,在液氧甲烷火箭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蓝箭航天动力研发部、动力制造基地总经理刘磊说,“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提升自身‘硬科技’实力,勇攀技术新高峰,同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倍感振奋,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杜祥琬院士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本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陆成宽 代小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