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新研究揭示山西仰韶文化彩陶装饰工艺信息

    科技日报太原6月24日电 (记者韩荣)记者24日从山西大学获悉,该校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侯亮亮团队联合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古陶瓷综合断源断代研究中心、太原市考古研究院,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区之一的山西仰韶陶器进行了研究,识别出山西太原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年—2700年)仰韶陶器黑、红装饰的化学成分,揭示了山西彩陶装饰工艺变化信息。相关成果发表于《拉曼光谱学报》。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明中最重要的文化,以精美的陶器装饰而闻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王甜介绍,仰韶文化群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以陕西、山西、河南为中心,包括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自治区。

    “仰韶文化根据时间和地域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但在整个仰韶文化时期,最突出的文化载体是黑色和红色彩陶。这就是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的原因。但遗憾的是,作为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山西彩陶的工艺信息却鲜为人知。”王甜说。

    为进一步了解山西彩陶的工艺信息,科研人员利用具有微尺度探针和高灵敏度的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山西太原市仰韶中期文化遗址出土的6块典型红黑装饰碎片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彩陶碎片中的红色装饰色来源于赤铁矿和磁铁矿。表面的黑色装饰物则较为复杂,根据锰铁比和结晶类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低锰铁比,矿物类型是锰铁尖晶石和磁铁矿;二是高锰铁比,矿物类型是黑锰矿。前者的颜色明显比后者明亮。

    侯亮亮介绍,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在非常低的激光功率(小于1毫瓦)下精确识别氧化铁和锰氧化物的形态,包括赤铁矿、磁铁矿、锰铁尖晶石和黑锰矿等。这种非破坏性技术也非常适合于古代珍贵文物的调查。

    “我们的研究展示了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在分析仰韶彩陶中着色剂晶体性质方面的潜力,可用来更好地破译仰韶文化陶器中涉及的技术细节,为中国古陶瓷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价值。”侯亮亮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