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光油技艺为故宫古建筑增彩

【博览荟】

◎周 乾

    故宫古建筑的绚丽色彩,主要源于木构件表面的彩画或油饰。其中,油饰为涂刷的颜料光油,可见于立柱、门窗、连檐、瓦口、椽身等部位。

    光油又名熟桐油,为生桐油中掺入苏子油、土籽灰、黄丹粉、定粉混合熬制而成。其中,苏子油为压榨白苏子得到的油,是非共轭酸油脂中干性最强的一种油脂,在空气中易氧化干燥,可形成富有弹性的柔韧固态膜。土籽是一种含有二氧化锰的矿石,是氧化和聚合作用同时进行的一种催干剂。定粉学名碱式碳酸铅,为白色颜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遮盖力,有催干及丽色作用。黄丹又名章丹,学名四氧化三铅,为红色颜料,具有较好的耐碱、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其催干能力较土籽缓慢,但可使油中杂质沉底,油质更加干净。

    光油在运用之前,需要熬制。而光油的熬制,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技艺。故宫古建筑光油的熬制,包括熬油坯、熬光油两个阶段。熬油坯时,先将苏子油倒入锅中,加火熬制;待开锅后,用油勺盛土籽,浸入锅内,不断翻炒,直至土籽不炸响,再将土籽放入锅内,用微火慢熬,直至出锅。熬光油时,将生桐油倒入锅内,在油开锅后,放入油坯,随熬随扬烟;再次开锅后,加入定粉,改用微火熬制,然后出锅,并加入黄丹。

    光油主要起胶结作用,在故宫古建筑油饰技艺的多个场合中,均得到灵活运用。

    光油是木构件地仗细灰层的胶结材料。所谓地仗,是由猪血、砖灰、石灰、面粉、桐油等材料组成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被调制成不同比例的灰浆,分层叠加在木构件基层表面,起保护木构件作用。地仗层最外层的灰浆被称为细灰,由光油、血料(猪血与石灰的混合物)、砖灰混合,再掺入少量清水调配而成。包含光油的细灰层,灰浆颗粒细腻,黏结性能较好,且强度不高,既能牢固地黏接在地仗最外层,又容易打磨或找补,以便于后续油饰层的施工。

    光油还是调配不同颜色油饰的胶结材料。一般而言,椽头、屏门、格栅芯等构件多用洋绿油;连檐、瓦口、斗拱垫板等构件多用银朱油;立柱、门窗多用广红土油或二朱油;建筑室内多用白铅粉油。而上述不同种类的颜料光油,均为光油与不同颜料配置而成。

    如洋绿油为光油与洋绿调配而成,后者为石性绿色颜料,具有较好的着色力。银朱油为光油与银朱调配而成,后者学名硫化汞,为鲜红色颜料,有较好的耐酸碱性。广红土油为光油与广红土调配而成,后者学名三氧化二铁,外观呈暗红色颗粒状,色彩柔和,经久不褪色。

    对于故宫古建筑木构件而言,当采用油饰面层时,一般涂刷颜料光油三道、罩面油一道。这是因为从油膜的厚度、饱满度、着色力及对木构件的保护角度而言,三道颜料光油已满足要求。罩面油即不掺和任何颜料的光油,位于油饰的最外层。罩面油可使油面变得平整光滑、细腻明亮,既保护了木构件,又产生极佳的色彩展示效果。

    光油在故宫古建筑中的运用,是故宫古建筑稳固长久、雄伟壮丽的重要保障之一,亦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