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智慧工地:管理者省心 执行者省力
工人在检查智慧梁场设备。中铁十六局供图

【应用选萃】

◎本报记者 孙 瑜

    在建筑行业传统项目管理中,粗放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带来诸多矛盾与安全隐患。如今,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被引入,现代化智慧工地场景呈现出一派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新气象: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施工团队可以模拟工程3D实景和现场进度,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依靠智慧管理系统,项目负责人能够实时掌控建筑工地上的安全、消防、电力情况;中央控制平台、智能蒸汽养护技术等在新场景中集成,不仅能提升产梁速度,还使生产更加低碳节能……

    在现代化智慧工地场景下,工程建设实现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工地人员、设备、物料、工法、环境监管可以做到“无盲区”,让管理者省心、执行者省力,且工期可控。

    信息模型助力施工高效节能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新建院区的施工过程中,一块可视化大屏幕成了工人们关注的焦点。工人们施工前,都会先看看大屏幕上由BIM技术模拟的施工动画演示。

    “从方案和施工图设计,到施工建造、运营,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新场景覆盖了施工全生命周期过程。尤其是在施工阶段,通过动画演示能让施工人员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施工中的操作要点、技术难点和注意事项等。”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于琦说。

    通俗地讲,新场景就是在施工前让建筑物在电脑中提前进行“施工建设”,可视化解决技术难题,并在其中开展进度和成本管控等。这样一来就可提前发现图纸及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减少返工率。

    新场景在施工管理优化、提高施工各环节效率和质量、缩短工期等方面功不可没。“过去,从二维图纸到具体施工,设计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需要在大脑中进行想象转换。特别是对于一些形态复杂的建筑实体,很难用二维图纸进行形象展现。现在通过模拟施工动画演示,管线如何排布、洞口如何预留等一目了然。”于琦说。

    伴随智慧工地新场景的落地,工程师“上班跑施工现场,下班补进度日志”的状态也成了过去式。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博元大厦主体建设项目工程师傅民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只需提交一次浇筑申请,即可完成进度自动填报。傅民说:“这样不仅减少了繁琐冗杂的记录工作,还方便技术人员随时调出数据查看。”

    除此之外,新场景还可模拟工程进度。“蓝色代表完成,绿色代表在建,灰色代表周边设施,施工进度一目了然。”傅民指着可视化的模拟进度大屏幕说。

    场景中嵌入BIM模拟进度系统以3D模型形式,清晰显示楼栋中各个楼层的开工时间、节点目标、已浇筑部位等详细信息。“项目部据此可靶向发力,精准推进工程进展。”傅民说,该系统还将关键工序精准到验收时间和验收人,做到了信息可追溯,责任落实到人,有效保证工程质量。

    智慧管理全方位保障项目安全

    自从智慧管理场景落地后,北京经开区信创园一期项目的工作人员就像身边多了一位“智能工友”,管理工作变得有迹可循。不管他们人在哪里,只要手机能联网,轻轻一点手机,就能看到工地的实时情况。拉远,可以看工地全貌;拉近,连掉在地上的螺丝都能看清。

    近年来,工程师使用智慧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能,已经成为建筑工地常见的场景之一。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经开区信创园一期项目负责人刘欣介绍,智慧管理场景集成多项技术,帮助项目实现了管理与现场“零距离”。例如,通过现场临边及塔吊的高清摄像头,可对施工进行无死角监控。巡检整个现场仅需10多分钟,节约了过去50%以上的巡检人力。“在远程巡检时如果发现工人有违规操作、安全设备佩戴不合格等情况,它还会拍照取证,并实时向管理人员手机端发送预警,有效避免安全风险。”刘欣说。

    智慧消防系统是智慧管理场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欣介绍,智慧消防系统与项目工地的260组智慧型独立烟感探测器相连,能在出现火情10秒内发出报警信号,同时自动开启现场喷淋设备。

    作为国家级信创园区和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因项目紧邻通明湖,施工现场水位距地表最近仅7.3米。针对基坑施工时期土层透水性强,基坑止、降水条件复杂的难点,项目团队在场景建设中创新研发了智能基坑降排水系统。

    “在汛期,基坑内水位一旦达到警戒线,智能排水监测系统就会启动,排空后自动关闭,较传统人工降排水设备节约电力能耗近40%。”刘欣说,智慧管理场景让复杂的工程管理过程变得相对便捷、简单、易掌控,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多项技术集成让梁场提质增效

    梁场是生产桥梁预制混凝土简支梁的地方,桥梁、隧道、地铁、高速公路等工程的梁生产都在这里。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浙江省首个现代化智慧梁场——湖杭高速公路智慧梁场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前来观摩。

    据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梁场场景集智慧数字、智慧用电、智慧喷淋、智慧物联于一身,创新运用“物联网+数据分析”技术,打造了智慧梁场中央控制平台;采用“信息化移动台座+智能液压模板系统”,建设了环形标准化施工生产线;应用“混凝土鱼雷罐运输+布料机浇筑”生产模式,既确保了梁体生产质量,又使施工现场更加安全、智能。

    湖杭高速公路智慧梁场生产现场,呈现出一派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新场景。梁场分为钢筋绑扎区、箱梁预制区、蒸汽养护区、张拉压浆区4个区域,在鱼雷罐送料、自动布料、集成振捣、智能蒸汽养护、移动台座等先进技术加持下,以往的流水作业转化为平行作业,4条生产线开启“全预制周期”循环生产模式,每片箱梁预制循环周期为4天,每天产梁量达4片。

    智慧梁场场景还引进智能蒸汽养护技术,梁片浇筑后由移动轨道送至蒸养棚,经过静置、升温、恒温、降温等步骤,实现“360度无死角养生”。蒸养设备一键启动,无需人工监控温度、手动调节阀门,系统根据设置的温度曲线,自动调节棚内温度,高效节能提升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实现快速成梁。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过程将一片成品梁的生产时间缩短了6天。

    “与传统桥梁预制箱梁施工相比,湖杭高速公路智慧梁场节约场地45%,减少模板数量40%,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场景下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企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