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呼和浩特:碧水绕城入画来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清水河河道巡查。
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武子暄

    夏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草木苍翠,碧波清流,令人心旷神怡。附近的居民闲庭信步,尽情享受着优美环境带来的轻松惬意。

    大黑河畔的美景是呼和浩特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写照。近年来,呼和浩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成效卓著。2023年,呼和浩特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由每天52万吨增加到每天64万吨,建成污水管网800公里、雨水管网1298公里,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消劣,并入选首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

    治好黑灰水 用好再生水

    “以前我们村附近有一条臭水沟,黑乎乎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杂物,每次路过都很闹心。经过这些年的整治,臭水沟变成清水沟,村里污水排放也有了专门的处理设施,现在我们的日子很舒心。”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辛辛板村村民李秀秀说。

    村民从闹心到舒心的转变,离不开呼和浩特市多年来的努力。2021年,呼和浩特市制定了9个旗县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23年,当地生态环境局启动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以“户改造、村收集、乡处理、县保障”为基本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式。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监督管理科科长刘文君说:“污水处理厂覆盖一部分,铺设管网或拉运集中处理一部分,结合户改厕资源化消纳一部分,黑灰水并治,严禁污水直排外环境。”

    目前,呼和浩特已累计完成农村改厕16万余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到58%。截至2023年底,呼和浩特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黑臭水体治理率100%,生活饮用水源地建设规范率达到80%以上。

    做好“水文章”,不仅要有效治理污水,还要用好再生水。

    记者从呼和浩特春华再生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2023年,呼和浩特城区再生水日均产量为46.22万吨,日均利用量15.32万吨,利用率为33.16%。

    “污水首先通过市政管道被收集至污水处理厂,经过除砂沉渣后到达生物反应池,反应池里的活性淤泥菌会吸附污水杂质。接下来,污水会经历净尘、化学除磷、深度处理等阶段,在达到标准后进行排放和再利用。”呼和浩特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厂长许飞介绍。

    记者了解到,2024年,呼和浩特市将继续完善城区内再生水管线工程建设工作,重点打造再生水进工业园区、进公园绿地、进市政杂用、进景观河道和再生水管网互联互通等五项系统工程,不断增加取水点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完善再生水有效覆盖,实现“城市第二水源”应用尽用。

    开展清淤行动 美化水域景观

    不久前,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对环城水系西河段开展了清淤行动,累计清理河道1.6公里,清理芦苇、淤泥约3.8万立方米。“清理过后的河道水流更加畅通,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及藻类的过度生长,并为汛期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副主任云北春告诉记者,为不断强化环城水系安全防汛功能,提升水域景观维护治理能力,中心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对超过安全使用期的6个橡胶坝进行更换施工,泄水施工已于4月3日开始。

    环城水系是呼和浩特市城市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重点生态景观带。自2020年接管环城水系的河道养护工作以来,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针对河道上游来水资源量减少、入河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整改和治理方案,包括生态补水、河道清淤以及推广应用先进水质净化工艺等,使环城水系水质得到大幅提升。

    云北春介绍,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不断提升河道管护能力,从创新管理模式到升级考核标准,再到提高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2023年,相关部门对环城水系河道水样抽检18次,结果均符合国家地表水5类水标准。全河道共投入100多名水体保洁员参与全线水域环境维护工作,全年共清捞外运垃圾、藻类及芦苇近1600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