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呼和浩特:借外智强实力促发展
上海交大智慧交通V2X超视距感知通讯系统通过校地合作在呼和浩特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武子暄

    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承办的“中国—蒙古国蒙医蒙药专业人才国际培训班”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开班。

    此次项目课程主要围绕蒙医蒙药的历史及发展、外治疗法、诊疗指南、临床实践等方面展开,目的是加强蒙医药国际交流和传播,弘扬蒙医药文化,进一步推动区域间、国家间民族医药领域的合作,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更需要合作。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深化科技合作,以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凝聚创新力量、引进高端人才、建强科研平台、攻克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深化校地合作

    实现“双向奔赴”

    走进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北什轴乡前朱堡村,一片集科研与展示于一体的试验田映入眼帘。在这里,一项名为“碳基肥”的关键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联合研发的秸秆低碳高值化利用技术。此项技术能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对土地盐碱化有显著改善效果。

    “我们的技术可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高附加值资源,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该公司董事长赵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牵头组建秸秆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进一步研发系列秸秆低碳高值化产品,并进行推广示范,为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路径。

    这是呼和浩特市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的一个缩影。2020年,呼和浩特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首个科技合作协议;次年再次签约启动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呼和浩特市重点产业转化项目共计17项。当地已有30余家企业参与了科技合作,有19项科研成果正在企业进行转化。

    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合作中,呼和浩特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伊利集团、电力集团、高路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成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培基地。目前基地已培养交大研究生32名。

    一直以来,内蒙古科拓微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重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在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该公司与宁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了益生菌技术创新联合体。这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发明专利、科研论文等成果,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实力。2023年,该公司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落实京蒙协作

    赋能产业发展

    近日,“京蒙科技协作马铃薯数字化种植服务示范基地”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什不斜气村落地建设。这是通过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首个落地呼和浩特市的数字化种植示范田,也是当地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的又一硕果。不同于传统人工种植,这片土地完全由“智慧大脑”全程管理。

    “从2020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自治区范围内累计采集马铃薯田块级数据信息7亿多条,服务面积达300多万亩。数字化种植技术不但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产量,还降低了肥料使用量和灌溉水量。”内蒙古简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宇光告诉记者,下一步,基地将紧紧围绕呼和浩特市数字经济、农业智能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马铃薯示范田建设、数字化农技推广以及高品质马铃薯商品初加工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促进马铃薯种植标准化和产业升级。

    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落实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持续推动科技合作。呼和浩特市与京能集团成功签署新型长时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协议,总投资达70亿元,有力地加快推动首府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再生医学成果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提供赋能,成功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引入到呼和浩特市落地转化;乳酸菌全产业链应用项目,充分依托首府在畜牧养殖、农业种植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及北京科拓恒通在动植物微生态制剂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应用优势;自主工业软件赋能航空航天制造业项目,依托首府航天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北京十沣科技在高端工业软件及数字孪生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优势。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积极与北京各类创新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助推了一批京蒙科技合作项目“落地开花”,推动与北京地区13家创新主体共建15个创新平台,与北京地区29家创新主体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支持与北京地区30家创新主体开展53项科技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

    成立于2001年的呼和浩特市博洋可再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第一批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公司技术研发团队涵盖机械、电子、新能源等方面,共有20余人,包括高级工程师5人。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5项,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世界银行、丹麦B2B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参与起草制定4项国家标准。

    2023年,由该公司牵头建设的“农牧区新能源与智能节水利用技术国际合作创新联合体”成立,主导产品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及互补系统走在了国内前列。为进一步提高产能,公司不断引进各类先进设备,包括德国梅塞尔数字化激光切割机、瑞士百超数控折弯机、烤漆生产线等设备,使公司具有年产1万台各型号风力发电机组和1000套农牧业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

    “目前,公司加入了国际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已与蒙古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还在国外投资建设了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制造工厂、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线等,成为国与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该公司总经理杨少楠介绍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共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自治区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