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火箭军某部着眼使命任务,锻造科技工兵
“科技+”引领国防工程提质增效
火箭军某部技术骨干探索施工新法,提高工程效率。 刘明松摄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李永飞  方  雷  王满洋

    前不久,火箭军某部完成了一项国防工程建设任务,施工效率、工程质量实现双提升。官兵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变化。

    记者了解到,该部紧盯科技前沿、施工所需,牢固树立“科技引领、全员创新”理念,形成“以任务牵引创新、以机制催生创新、以人才支撑创新”的制度,着力打造勇于攻坚、敢于创新的科技工兵,完成了一项项优质国防工程。

    表彰先进激发官兵热情

    “数字化建模能实现工程施工全过程可视化,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该部工程师赵彦磊说,他将数字建模技术推广应用于施工一线,赢得官兵一致称赞。

    该部领导介绍,他们常年承担国防施工任务,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基础建模,不仅提升了营连班组的施工速度,还有效解决了管线碰撞、预留预埋等各类难题。“一个人能顶半个连,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他说。

    赵彦磊是个爱琢磨的人。通过刻苦钻研,他熟练掌握了多种建模技术,先后考取国家一级建模师、高级建模师等证书。几年前,赵彦磊萌生出“把多媒体三维技术与工程施工结合起来,实现施工信息数字化、可视化、直观化”的想法。部队党委大力支持,建成集工程建模、数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建模技术中心,构建出“数字建模—按图施工—数据管理”的全新施工模式,大幅提升国防施工效率。

    近年来,为鼓励更多官兵向赵彦磊看齐,激发官兵创新热情,该部坚持紧盯施工矛盾问题、精准发力,把“施工战场”作为科技创新“试验田”。他们坚持每年研发一批创新项目、推广一批创新成果、表彰一批创新能手,鼓励官兵“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在施工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让科技创新在军营蔚然成风。

    去年,某工区进行被复作业,预埋件需求量大。通过焊割加工的预埋件往往精度不够,需要反复调整,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难题,一级军士长卯建福经过多次尝试,发明了一台自动化旋转割圆机,投入使用后施工效率倍增;一级上士谭志红针对传统钻爆方式炮孔利用率低、小断面进尺短、爆破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研制出大直径药卷钻爆工艺,减少常规断面钻孔量20%以上,缩短用时30分钟,有效提升施工效率。

    装备更新提升施工效能

    “这辆‘清理台车’真给力,操作简单、效率高。”近日,在岩层深处的被复施工现场,某营官兵正在进行清理作业,一辆由该部一级军士长胡新峰领衔研制的新型清理台车受到官兵一致好评。

    在被复施工中,清理被复面是一项体力活,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施工质效有限。面对这种情况,胡新峰希望研制一种新装备,替代人工开展清理被复面作业。

    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结合收集到的地方厂家装备资料,胡新峰的研发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经过研究,胡新峰所在单位党委决定进行科研立项,投入专项经费,并在地方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与厂家签订合作研发协议。最终一款由胡新峰领衔设计的清理台车上线。清理台车让官兵告别了高强度体力劳动,施工效率大幅提升。以往一个班两天的工作量,如今仅用2小时即可完成。

    该部领导介绍,工程装备对工程兵而言就是手中的战斗武器,只有加快装备迭代更新,大步走自主革新、装备升级的发展路子,才能不断提升部队打赢能力。记者了解到,该部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他们拆除制度壁垒、建立机制保障,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对科研创新项目从立项、审批、评审、推广等方面做出细化规范。同时,该部专门为基层营连设立创新资金,充分激发官兵实干创新活力,还从施工实际出发,按照“战场需要什么就创新什么”的思路,集中优势力量加快研制施工中急需的装备。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而基层永远是科技创新的沃土。由官兵参与研制的“智慧工区”系统,能实现可视化远程指挥、全方位即时通信、智控式轨迹管理,为施工指挥管理插上“信息双翼”;全电脑凿岩台车智能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快捷,为施工作业按下“快进键”……在科技引擎的强力驱动下,部队战斗力节节攀升。

    人才驱动助推战力跃升

    近日,在一处施工作业现场,两名战士正在使用该部三级军士长钟强新发明的轨道坡口行走小车切割某施工段所需的钢板材料。记者看到,钢板两侧边沿坡口切割平整、尺寸精确。在另一处施工现场,官兵正在进行被复作业,不足一周时间就刷新施工纪录,被复量较上周提高近一半。这份优异的成绩单,离不开官兵自主创新的遥控式分浆器。

    记者了解到,轨道坡口行走小车、遥控式分浆器这两项科研创新成果,均出自基层战士之手。该部领导介绍,加快自主创新的本质就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

    该部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根本动力,把创新实践当作培养锻炼人才队伍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着力锻造科技工兵人才方阵。他们为官兵设计“能力模型”,勾画“素质脸谱”,构建出完善的高素质施工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引进、培养等措施,让每名官兵都有成长“路线图”。此外,该部积极开展“施工破纪录、质量排座次、科技谋创新”群众性练兵比武竞赛,注重在创新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中推动科技创新。

    干部庞鑫是该部科技工兵人才方阵的代表之一。在一线实践中,庞鑫注意到,官兵在近距离操作智能喷浆台车时,会闻到刺鼻的速凝剂气味。这种气味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于是,在部队领导的鼓励支持下,他将智能喷浆台车和智慧工地平台的远程控制系统连接起来,设计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既能实时统计进入作业区域人数、官兵位置等,还能减少官兵近距离操作智能喷浆台车的次数,实现作业区域精准自动化管理。进入部队这几年,庞鑫在部队制定的成长“路线图”指引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他先后申请钢板调平装置、管径自适应式炮管自动清理系统等6项专利。

    科技强工,创新制胜。近年来,该部大力培养科技工兵、助力战场打赢,百余项“三小”技术革新成果广泛应用到工程施工中,部队战斗力水平显著提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