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科特派送来“锦囊” 养殖户笑逐颜开
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廖胜保在养牛场进行指导。 何木保摄

    ◎何木保  明 铭  本报记者 刘 昊

    “我的养牛场已卖出商品牛10多头,现在有近60头牛存栏。如果没有廖老师的及时救治,母牛和小牛就保不住了,那样损失就大了。”5月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红花镇红花村养牛场,负责人苏宝易抚摸着被成功救治的母牛,给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钟山县水产畜牧站副站长廖胜保竖起了大拇指。

    4月下旬的一天,养牛场的一头母牛难产,情况危急。在收到苏宝易的求助电话后,廖胜保很快就到达养牛场,对“胎儿”进行正位矫正,又为母牛实施助产分娩工作,从上午10点一直忙到下午2点,最后牛犊顺利生产。

    “春夏交替,气温骤降且昼夜温差较大,这些都是畜禽的发病诱因。我们要注意科学防治。”“五一”假期期间,畜牧专家廖胜保闲不住,到钟山县钟山镇、同古镇、红花镇等乡镇的养殖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养殖点,开展一对一养殖技术指导,送去科技“锦囊”。

    让牛吃得好、产量高

    “奶牛场要搞好环境卫生,增加光照时间。多给奶牛喂些富含营养物质的黄豆饼、青饲料,并添加乳酸钙等,为奶牛补充钙质。”在钟山镇钟山温氏乳业有限公司的奶牛养殖基地,就如何提升基地奶牛产奶量等问题,廖胜保给出了改进意见。

    在奶牛饲料配比方面,廖胜保不定期地为奶牛场提供玉米、青饲料等饲料水分检测服务,协助奶牛场做好饲料品质把控。

    “我们今年计划收购本地全株玉米、‘桂牧一号’杂交牧草、皇竹草共1万多吨。”奶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陈海坡说,今年基地的重点任务是指导更多农户与合作伙伴提升玉米青秸秆质量。此外,基地还为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助力1000户种植户增收致富。

    钟山温氏奶牛养殖基地采取“科研中心+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利用科技手段,助力奶牛场节本增效。

    目前,奶牛养殖基地已饲养奶牛5000头,月产原奶2250吨,月产值1166万元。

    在同古镇水竹冲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养牛场,负责人潘昌秀正往碎料机里推送饲草,再将碎好的饲草与玉米面搅拌后,放进牛槽。“在廖老师的技术指导下,我已经学会了科学养牛方法,也掌握了肉牛疫病防控和打针等技术。”潘昌秀说。

    “牛的生长速度快是我们养牛场的一大亮点。依靠科技养殖,肉牛3个多月可以出栏,每年可出栏肉牛两批。”潘昌秀介绍,他们通过全混合日粮搅拌制备机加工青贮玉米、玉米秸秆等原料,再科学控制饲草性状、玉米粉末粗细、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等要素,能生产出最适合牛的饲料。

    目前,养牛场养殖良种牛577头,其中繁殖母牛238头、育肥牛244头、牛犊95头,找到了适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养牛模式,已成为全县养牛典型。

    “水竹冲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创新经营模式,以‘党支部+公司+科技+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养殖户增收。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发展肉牛养殖户103户,每头牛的利润为1250元,有效带动养殖户年人均增收3350元。”同古镇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叶合双介绍。

    养牛场基本闻不到牛粪的臭味。叶合双介绍,这是因为微生物在发挥作用,牛场圈舍用锯木面打底,再加入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降解牛粪便的臭味,不仅起到调剂养殖场生态环境、消除养殖污染等作用,还有利于活牛健康和牛肉食品安全。

    让品牌鸡“飞”出去

    这些年来,廖胜保还对钟山温氏畜禽有限公司养鸡基地、红花镇村集体经济养鸡场以及合作社的一些养殖户等,进行科学养鸡实用技术指导。

    “在廖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家庭养鸡农场每年都有新变化。今年1至4月份,农场已新增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下半年,计划再新增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新增出栏肉鸡60万羽以上。”钟山温氏畜禽有限公司经理莫店弟高兴地说。

    廖胜保带来的“秘方”就是做好肉鸡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从环境卫生、鸡群隔离、疫苗接种、合理饲喂等方面加强防控,让家庭养鸡农场和公司养殖基地前景越来越好。

    在廖胜保的推动下,钟山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全县农民合作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公司基地共投放鸡苗450万羽,上市肉鸡390万羽,产值约1.23亿元,与公司合作养殖的312户家庭农场总盈利1495万元。

    钟山温氏畜禽有限公司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联合各乡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集体农场+农民竞租”等合作养鸡模式,持续打响“温氏鸡”品牌,让温氏鸡“飞出”广西,“乘坐”物流车辆或冷链车辆,前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餐厅。

    目前,钟山县新建10个高效肉鸡养殖场,上市62批次89万羽肉鸡,总盈利401.5万元,有效实现了企业规模扩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三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