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科学家发现两栖动物六大新热点区域

    ◎本报记者 赵汉斌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找到并保护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性高的热点地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长期以来,车静课题组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分类、演化及保护的研究工作。近日,他们联合国内外多个团队,以目前全球受胁物种比例最高的两栖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以南岭为代表的6个被忽视的中国东南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为其他类群的保护评估工作以及未来保护区建设规划提供了方向和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监测种群动态 推进生态修复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它们通常具有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的特点,能够在水中和陆上生活。

    在食物链中,两栖动物占据重要位置。它们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维护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两栖动物在进化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药物开发潜力方面,一些两栖动物体内含有具备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如某些蛙类的皮肤分泌物中含有具备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多肽,有助于新药研制。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关键类群。由于皮肤裸露、呼吸方式原始和迁移能力较低等特点,它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因此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车静说,通过监测两栖动物的种群动态和栖息地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此前,车静所带领的团队结合20年的野外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两栖动物的多样性格局。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中国是地球上两栖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1年,我国学者对国内当时已知的475种两栖动物濒危状况作了评估,发现滇螈已经灭绝,琉球棘螈在台湾地区灭绝;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多达176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37.05%。更值得关注的是,319种中国特有两栖动物中,有40.75%属于受威胁物种。

    “两栖动物的减少或灭绝,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车静介绍,其中栖息地破坏、生境破碎化是主要原因。同时,壶菌病的爆发也对两栖动物种群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两栖动物的保护力度,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镇海棘螈为例,它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两栖动物之一,仅分布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林场几处狭窄区域,生境高度破碎化。1996年,镇海棘螈自然保护区建立。截至2023年,镇海棘螈野外种群数量为600余尾,实现了稳步增长。同时,当地建立人工扩繁实验室,开展镇海棘螈人工孵化、辅助下水、辅助上岸等技术研究,成功解决了镇海棘螈幼体变态时期入水难、上岸难的“螈生”难题。

    扩大保护范围 惠及更多物种

    喜马拉雅地区、印缅地区和中国西南山地是三大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在此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之前缺乏关注的南岭及周边地区存在6个新的中国两栖类多样性热点保护区域。这些新热点区域拥有28.3%的中国两栖类物种,特有物种比例也极高。”课题组成员、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徐伟介绍,他们分析了6个新热点区域521个已描述的中国两栖动物物种,并确定了100个潜在的隐存物种。

    目前,在这些区域,仅有9.7%的物种分布范围受保护区覆盖。而且这些区域相比西部地区,人口更加密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课题组成员、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吴云鹤说,如果在这6个中国两栖类多样性新热点保护区域扩大保护地范围,将直接惠及43.4%的保护空缺物种,以及13%的部分保护空缺物种。

    “新发现的6个新热点区域,不仅是两栖动物的宝贵栖息地,还是许多其它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种的家园,如我国特有蛇类莽山烙铁头和珍稀树种丹霞梧桐等。”车静说,如果将这些区域纳入保护区范围,将有力推动国家公园建设、促进南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