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不断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南京大学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本报记者 金 凤

    初夏的南京大学校园,草木葳蕤,生机勃勃。5月17日,南京大学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两周年成果发布会,回顾工作进展,展望未来征程。

    两年来,南京大学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增4个国家级平台,培育原子极限微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引力子激发、“羲和号”太阳探测等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同时,南京大学弘扬留学报国传统,加快青年学者成长成才,推动形成爱才敬才、识才聚才的浓厚氛围,以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研事业发展。

    高水平研究成果加速涌现

    2019年,留学归国的青年学者杜灵杰入职南京大学,带领学生花费3年的时间,搭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测量引力子激发的特殊“望远镜”,最终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这一成果前不久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杜灵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将勇闯学术无人区,深化引力子激发的实验研究,力争在基础物理领域做出特色,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在南京大学,诸如这般的成果近年来层出不穷。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姜田介绍,两年来,南京大学科研团队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积极探索,高水平研究成果加速涌现,学术引领力不断增强。

    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屡创转换效率世界新纪录,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产出5个国际首次创新成果,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首次为中国天文观测设备出版研究专辑;主导制定的工业回用水国际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22年5月20日以来,南京大学以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的论文有21篇,体现原创能力的《自然指数》排名居全球高校第4位。

    两年来,南京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大科研平台和科研机构建设,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拓展学科领域、深化学科交叉,新建4个国家级平台、16个省部级平台和若干校内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持续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

    “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基础科学中心启动,承担历史上单体体量最大的科研项目……两年来,南京大学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凝聚大团队、抢担大任务,产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姜田介绍,2023年南京大学科研总经费突破25亿元,横向研发经费超过8亿元,较2021年均增长近一倍。两年间,南京大学启动了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建设,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数位列全国第六位,持续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

    2022年至今,南京大学与企业共建19家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华为等科技领军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2023年8月,南京大学与中国移动合作成立研究院,设置“机器视觉与体系化人工智能”“云和算力网络”“大数据”等研究专项,以1.5亿元的合作经费创历史新高。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要以永远奋进的姿态,将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贯穿于学校管党治党各领域、教书育人各环节、办学治校全过程;要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打造卓越引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南大范本”;要不断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强有组织科研,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产学研协同,着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要不断贡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加强“南大原创、南大名家、南大学派”建设;要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水平,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优化自主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