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让中国治沙经验走向世界
——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

    【国家工程师】

    ◎本报记者 颉满斌

    4月的甘肃省民勤县,微风拂柳,绿草茵茵。而70年前,这里是苍茫的戈壁大漠。风沙长期肆虐的环境中,无数治沙前辈扎根于此,谱写出沙海绿洲新篇章。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先英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县人,38年来,徐先英以天地为枕,以沙为书,打造了科技治沙的“中国样板”。今年1月19日,他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也成为全国林草系统唯一获此殊荣者。

    像芨芨草一样倔强的西北汉子

    1992年,徐先英参加了国家“八五”攻关协作项目。从那时开始,他每天都泡在沙漠中的试验区里。

    “有时突遇沙尘暴,所带的干粮都钻进了沙子。有时下午回来晚了,就用冷馒头充饥。晚上常常挑灯夜战,按时给土样称重,分析数据。”徐先英回忆说,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们获得了宝贵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为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1996年,徐先英主持了甘肃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河西绿洲边缘风沙危害重点区治理、监测及沙产业开发”。在试验地黄花滩村,这个像沙漠芨芨草一样倔强的西北汉子,带领课题组人员在这里一干就是4年。

    “我们与农民同吃同住,每天徒步穿越十几公里的沙区。无论风沙多么猛烈,我们都坚持设置沙障、种植树木。在烈日的暴晒下,我们的脸晒得像黑炭一样。每天工作结束后,尽管满身沙土、疲惫不堪,我们仍要召集农民开会,动员他们参与治沙行动。”徐先英回忆说,“头顶沙粒,身披沙土,整个人变成了土人。没有洗漱条件,只能伴着沙尘和虱子入睡。”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科研团队终于在黄花滩村探索出“四带一体”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前沿防风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和封沙育林育草带。同时,科研团队还试验并示范了3000亩沙地治理,成功提出固沙剂与沙生植物在雨季快速恢复的技术方案,为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科学治沙提供了示范样板,也为我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类似区域治沙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08年,徐先英带领科考队,首次对黄河首曲高寒草原沙化进行了为期45天的综合科学考察。他们每天早上6时出发,晚上8到9时才能回到驻地。由于长时间在户外工作,高原反应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经常使他们感到头晕目眩。最终,科考队采集了大量详实的科考数据,完成了高寒草原沙化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危害程度以及综合防治办法的考察报告,为草原沙化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思路。

    推动防沙治沙迈向机械化

    早期治沙普遍采用人拉肩扛的压沙模式,耗费人力,效率还低。徐先英凭借一身韧劲,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治沙装备,破解卡脖子难题。经过反复研究,团队研发出第一批小型手扶式沙障机,每台机器一天可以完成四五十亩工作量,效率是人工的4至6倍,可以为每亩地节约250多元治沙成本。这些装备现已向多地推广使用。

    技术成熟后,徐先英团队又想方设法将设备小型化和智能化,既提高性能又让老百姓用得起。目前,该团队已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2个专利正在申请中。短短几年,他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推动治沙行业迈出一大步。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甘肃”。徐先英和甘肃治沙研究所总结的治沙技术和经验,为全球多个国家提供了治沙范本。从1993年起,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开始举办国际治沙培训班,51期培训班先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非洲80个国家培训了1052名治沙科研人员。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由于徐先英在治沙研究领域表现突出,他还曾被选派到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农学院访问学习。随着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与日俱增,他开始不断参与国际项目,与国际治沙人频繁交流,以国际视野防沙治沙。

    “作为生在民勤县的治沙人,我很庆幸能够赶上新时代。在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和国际治沙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治沙故事。”徐先英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