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勇闯冰雪“无人区” 情系极地四十年
——记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青稞力量】

    ◎本报记者 都 芃

    绘制我国第一幅南极地形图、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搭建我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第一”都诞生于一支队伍——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以下简称“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

    4月29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20个青年集体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名列其中。

    除了创造过多次极地科考“第一”,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也是我国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极地科考团队。从1984年首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已经走过40年历程。

    不久前,刚刚凯旋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中,就有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成员之一、武汉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生耿通。他跟随内陆科考队长驱直入南极大陆,成功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开展包括地球物理调查、内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升级维护、无人机地形测绘等一系列科考作业。

    极地环境恶劣严酷。在极地开展科考工作,除了过硬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成员之一、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郝卫峰对南极严酷的气候环境有着深刻感受。他曾于2016年至2017年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并负责开展航空地球物理考察。“所谓飞得高、看得远,要获得大范围的南极地球物理数据,必须进行航空考察。”郝卫峰告诉记者,2015年,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投入使用,为了填补我国对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的观测空白,我国南极科考队先后开展了多批次航空地球物理考察。

    不同于民航客机,雪鹰601的机舱并非完全密封。“飞机里面透风漏气,一旦飞得高了,就会非常冷,而且会缺氧,我们只能自备氧气瓶吸氧。”郝卫峰回忆,由于飞机内部没有卫生间等设施,起飞前队员们不敢过多饮水、吃饭,“我们只能带点巧克力上去,随时补充能量,可以说是又冷又饿。”

    飞机在南极起降成本高昂,且可供飞行的时间窗口有限,因此航空考察任务工作节奏快,队员们往往要两班倒,甚至连轴转。“飞机一降落,我们有时候也不能休息,马上就要检查、处理数据,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赶紧为下一次飞行做好准备。”郝卫峰说。

    虽然环境艰苦,但相比早期科考团队,如今我国极地科考装备更新换代快,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助推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取得创新突破。郝卫峰告诉记者,目前,不仅雪地车等极地科考装备的可靠性大幅提升,许多国产科学仪器的广泛应用也为极地科考探索出更多可能。“最初我们用的都是进口仪器,后来国产仪器越来越多。比如国产重力仪,已经投入到航空地球物理考察中,性能稳定可靠。”郝卫峰介绍,南极特殊的气候环境也为诸多国产仪器装备的试验验证提供了绝佳场所。“通过在南极的测试,发现许多国产仪器装备性能不断提升,质量可靠。”郝卫峰说。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的发展历程,也正是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面向未来,我们将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的真本领,继续深入开展极地科学研究,为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接续奋斗。”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