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
乔红委员:
强化技术“中腰” 推动产业发展
受访者供图

【新期待】

    ◎本报记者 陆成宽

    “人形机器人是新一代颠覆性平台型产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能。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推动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2月2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打通人形机器人创新链与产业链,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效能,推动多主体的共融协同发展,是更好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为此,乔红建议,夯实关键核心技术的“中腰”,为打通“学术—技术—应用”创新链产业链奠定基础。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来说,在大小脑、机器肢与机器体技术群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做好通用性能,形成技术“中腰”,对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打通创新链‘学术—技术’的部分,让极具创新力的学术和技术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打通产业链‘技术—应用’的部分,稳定的技术能够支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验证和实现,有助于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乔红说。

    “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建立国家高水平学术—技术—产业协同机制,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乔红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学术界、产业界均投入大量人员进行研发。这就需要从总体层面统筹设计,建立高水平学术—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的新平台新模式。特别是要鼓励学术人才投入到关键技术“中腰”的突破中,把机器人技术性能做得更好,规避产业公司可能出现的学术前瞻性理解不足、开放性有限的风险。

    在乔红看来,开放行业应用典型示范场景,打造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应用标杆,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未来,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农业生产、家庭服务、航空航天等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中的落地应用,需要政策机制引导。应用方主动推动典型行业场景的首台套示范应用,是人形机器人技术更快落地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例如,在公共安全领域,可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下对人的替代。在特大型城市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领域典型应用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提供电力巡检、轨道维护、危化品巡检、应急救援等服务;在深空探测等人类难以到达的场景,或者战场等危险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大工厂”可以自组装、自构建形成机器人群,从而完成需要多机器人协作的复杂任务。

    乔红说,随着技术底蕴不断积累,人形机器人将进一步刺激我国相关产业链裂变发展,激活巨大的新增市场潜力,重新定义工业、农业生产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革命性内生动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