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
科学高度与城市“温度”并行
新型科创城成长的“济南路径”
图为燃烧合成高品质氮化硅粉体项目的仪器设备。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刘 倩  王海雪

    临近春节,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杨增朝博士更忙了。1月24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他正在济南带队赶制新订单。

    在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光物院)C区,一座长达7.5米的世界最大燃烧合成反应釜已经建成。在筒状的反应釜一边加入硅粉,注入液氮,经过4小时的完美酝酿,另一边高纯度氮化硅粉体就新鲜出炉。接下来,这些特种陶瓷材料将被运往天南海北,成为航空、航天以及新能源汽车上的一部分。

    汽车驶出济南城,沿着济南市主干道经十路往东,大约半小时车程,便到了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以下简称科创城)。这是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政府、济南市政府三方勠力打造的新型平台,是济南创建国家区域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孵化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打造新优势的辐射源。

    杨增朝负责的上述项目便位于此地。

    引智布局带来四个“一批”

    “全国首个城市双碳模拟器是做什么的?”这是齐鲁中科碳中和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彬博士常常听到的问题。

    该装置是齐鲁中科碳中和研究院团队为济南量身定制的大型模型和数字化软件平台。“它可以动态整合济南市域天空地一体化经济、能耗、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数据资源,实现对济南市域双碳时变进程、温室气体源汇时空变化、碳污动态协同演进、未来双碳情景等的系统全面刻画。”陈彬说。

    实际上,无论是中科光物院,还是齐鲁中科碳中和研究院,都只是面积庞大的科创城的一部分。此外,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都是科创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机构的共性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体系。

    “科创城为济南带来了四个‘一批’,即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团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落地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济南市科技局局长、济南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建设推进组组长陈西武认为,“在济南,13家中国科学院系统的落地机构围绕着电磁激光、空天信息、医学影像、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细分领域攻关,已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3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160余项,引进孵化产业化项目130余个,横向合同额累计超10亿元。”记者注意到,电磁混合驱动地面超高速试验轨道、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空天动力试验台、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重量级大科学装置也在科创城落了地。

    这些科研机构为何对济南情有独钟?采访中,记者听说了一个案例。

    作为逆境植物学家,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生物育种更加精准高效。早在2018年,济南市科技局就前瞻性引进朱健康团队,并拿出科技专项资金、协调土地,支持该项目团队开展作物基因编辑技术攻关。2023年,该团队获批全国第一张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后,又在黄淮海地区种出了高油酸大豆,打通了从种植端、加工端到消费端的商业路径。

    引智需要提前布局、独到眼光,更需要抓住关键因素。

    “上天入地”建设新城市

    在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之地,集全市之力,从零建起一个汇集众多一流科技工作者、一流企业家、一流产业化项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放眼国内,济南的这一动作堪称“大手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创城的初衷是构建一个机制全新、环境优美、科学要素聚集的城市形态。“这种形态,第一要‘接地气’,第二要‘达天气’。”在陈西武看来,“接地气”便是将济南市重点发展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衔接;“达天气”便是无中生有地发展新产业、塑造新优势。

    150亿元,这是如今济南激光产业的体量。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激光装备产业基地,济南具有完备的激光装备产业链,而激光领域正是中科光物院的强项。

    “根据研发进度,我们的团队预计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能研制出用于中草药、烟草等经济作物的激光除草机器人样机。目前,中科光物院正在组建公司推广该项目。”中科光物院院长陈中正说。最近,通过“揭榜挂帅”,该院拿下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项目。目前,中科光物院团队已具备固体激光关键材料、元器件加工检测、工程化及装备集成等研发生产能力。

    既深耕济南,推广项目,又融入当地,服务产业,这体现出科创城项目“接地气”的一面。

    随着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进入太空,济南人曾经遥不可及的卫星梦想已经成真。眼下,在科创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技术济南研究院项目首栋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主要建设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设施、模拟地外环境的人类生存和作业研究设施研究基地、载人航天工程数据灾备中心及相关配套。这意味着济南的空天梦想又添一块重要拼图。

    推进高质量发展,高端人才与大院大所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而招引人才和院所,需要相关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早在2020年,济南就专门成立了济南市与中国科学院项目合作推进组,设立综合协调、规划建设、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三个组,专职服务保障科创城建设发展,建平台、推项目、找资金、寻政策。如今,这支“服务铁军”已经在项目招引、落地、投产等系列环节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

    搭建科技金融“生态圈”

    把好技术推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缺钱”,这是记者采访各个企业,得到比较一致的回答。科创城已迎来了拔节起势、向上攀登的关键时期。在这里孕育的大量技术成果持续壮大需要资金。如何解决这些资金问题?

    2023年8月,记者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活动,30余家金融机构齐聚济南,10余家投融资项目现场签约。在当天,规模达62亿元的齐鲁科学城科创母基金有了最新消息。

    上述基金管理人中国科学院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晔表示:“该基金致力于将国科控股和中国科学院资本在基金投资、股权直投、资源联动等方面的优势与济南市和山东省支柱产业、未来产业相结合,聚焦科技金融和产业培育两个关键词,落地一些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优质产业化项目。”

    记者了解到,上述基金已经进入实质运行阶段。在帮助科创城引资方面,科技部门一直在努力。

    济南市科技局副局长彭文博认为,“上述活动一方面为这些优质项目打了一个‘软广告’,让资本‘看懂’科技;另一方面通过与早期硬科技创投基金合作,搭建科技金融‘生态圈’。截至目前,已有近110亿元的投资基金注册在科创城,助力解决初创期乃至种子期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目前济南市正在积极尝试,力求让资本“看懂”科技,探索更多金融模式。济南市作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点城市,目标是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生态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济南市科技部门联合多方,为科创城打造科技金融生态链。济南中科斯坦伯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增朝说:“在政府穿针引线下,已经有2家投资机构通过内部投资决策流程,预计春节前完成1800万元资金的投资交割。这将是我们的首轮天使投资,为我们核心业务开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