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
杭州余杭: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和美余乡”

【乡村行 看振兴】

    ◎洪恒飞  朱 俊  本报记者 江 耘

    湖上微风徐徐,场内鱼香阵阵。1月14日,在杭州余杭仁和街道三白潭村,记者一走进当地的建光王青鱼专业合作社,就闻到从晾晒场散发出的鱼干香气。

    三白潭是杭州余杭区内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1800亩,是上好的天然鱼仓。基于此,村民成立该合作社,并进行企业化运营,承包600多亩鱼塘,年产各类水产品上百万斤。

    与该合作社相距数百米的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循环水育苗和水体微生态平衡技术应用,在内陆养起了海洋鱼,并通过“渔校长”品牌联农带农,累计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增收4000余万元。

    自2022年10月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以来,余杭区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推进农文旅融合,正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型、生态型、效益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路径。

    三产融合催生更多卖点

    “还没到我们发放消费券的时间,这大草坪上就排满了人!”1月11日,在闲林老街启幕的余杭区“和美‘余’乡·启‘杭’未来”嘉年华开幕式暨余杭年味大型展销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感叹道。

    据了解,当天展销会上发放的消费券回收率达80%以上,余杭特色酱鸭、鱼干、大米、草莓、有机蔬菜等农产品销量尤其突出。

    不仅闲林有年味,地处大径山国家乡村公园核心区域的径山镇,也于1月13日至14日举办了2024“宋”福杭州年·径山第二届培福节,吸引诸多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逛宋韵集市,淘特产年货,观看民俗表演。

    对于毗邻杭州主城区的余杭而言,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推出茶作体验、设计特色旅游线路等方式,实现多业态复合,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早在2019年,余杭区就在浙江省率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行动,开始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创建工作,探索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譬如余杭文旅的一大卖点——竹。依托竹林资源,余杭区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逐渐形成竹制品加工、早竹笋业生产培育、苦竹笛竹加工三大产业集聚区。在此基础上,余杭区在西部打造整片的生态“竹”旅游景区,积极开展徒步游、自然教育活动,开辟了百丈好竹艺小镇、双溪竹海漂流、百丈釜托寺竹景等生态旅游景点。

    “旅游圈”的壮大自然而然地撬动了“民宿圈”的发展,民宿经济还将进一步点燃乡村旅游新业态。记者了解到,余杭区民宿数量已超800家,建成省级农家乐集聚村5个、市级民宿重点培育村6个。2023年前三季度,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过夜游客44.87万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19亿元。

    农业现代化助力共富先行

    在余杭区余杭街道,一条苕溪曾分割出两种不同的乡村产业发展态势。其中,苕溪以北的永安、溪塔等8个村土地面积达71.8平方公里,拥有近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然而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集体经济一度面临增收难题。

    “我们认为,抱团发展、统一管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才是出路。”余杭街道主要负责人说,2018年以来,永安等8村抱团发展,打造“禹上稻乡”模式,科学流转土地,推广机器换人,引进良种良法、职业乡村经纪人,用4年多时间,将集体经营性收入从起初的1000多万元提升至近3000万元。

    近年来,余杭区发布《推进余杭区现代数智农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余杭区农业“机器换人”政策实施细则》等政策举措,围绕主导产业水稻及茶叶、蔬菜、生猪等特色产业,推进全域宜机化改造,支持土地集中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机作业条件,新型农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郑浩介绍,目前余杭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9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定量抽检合格率达98.9%。

    根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余杭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01亿元,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8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63元,均稳步增长。

    不久前,余杭区农业农村局举行2024年工作务虚会议,提出要具体做好“合理衔接乡村建设和村庄经营,持续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机械化进程”等十项重点工作,以期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余乡”建设,实现“三农”共富先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