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关停污染企业,建成“林文旅”综合体——
浙江德清:涵养生态沃土 培育绿色产业

【乡村行 看振兴】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变废为宝,绿色发展。”1月8日,走进浙江凤山奶牛养殖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这一标语被贴在CSTR恒温牛粪厌氧发酵系统配套设施的显眼位置。这家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干山村的低碳牧场,每日产生的粪污达100吨。通过该系统,牛粪变成了有机肥产品。该公司还与30余家种粮大户合作,配套2万余亩消纳用地用于推广绿色肥料。

    引进光伏发电抱团项目、基于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民宿、凭借低碳牧场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以产业导入为核心,钟管镇多年来坚持做强产业、做美环境、做优机制,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相继获得“全国文明镇”“浙江省森林城镇”等荣誉。

    类似的村镇在德清县颇为普遍。多年来,德清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培育绿色产业体系,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坚守“人与青山两不负”的初衷。2022年10月,德清县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让青山绿水变为“聚宝盆”

    冬日暖阳下,德清县莫干山镇勤劳村民宅与周边的山峦、溪流、竹林相映成趣,尤显宁静祥和,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机器轰鸣、粉尘飞扬、废水横流。

    20世纪90年代起,德清县勤劳村办起20多家竹拉丝厂,生产方式粗放,造成污染问题突出。2012年4月,借德清全县整治竹拉丝企业的契机,勤劳村陆续关停、外迁相关企业,并定下一条招商铁律:企业要排污的不进、大面积毁绿的不进。

    一系列关停并转举措实施,加之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勤劳村引进滑翔伞基地、“云草林”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早在2005年8月,德清县在浙江率先建立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整治污染企业,多年来持续完善相关机制。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村镇理解“两山”理念,在淘汰落后产能后,主动转型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异军突起。目前,德清县民宿总量已达8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营收超30亿元。

    2018年,德清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县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立足资源禀赋,德清县近年来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旅游与林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禹越镇三林万鸟园建成“林文旅”综合体已吸引10家创业团队入驻,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00余万元。据了解,德清县目前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超10亿元。

    农业发展注重科技“养护”

    位于德清县新安镇的新桥村,青虾养殖面积1500亩,每年尾水排放量很大。继2017年建设全长150米的尾水处理系统后,去年7月,该村对尾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延长了处理长度。改造后,河道COD(化学需氧量)值比之前有明显下降。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内陆水产养殖县,德清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20余万亩,以往养殖尾水污染问题较为普遍。2017年以来,当地就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出台若干管理方案,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德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去年该县开展了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问题点位排查,累计发现108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2021年8月,德清县出台《德清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具体成效来看,以德清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为例,这一涉及6个镇(街道)45个村,规划总面积26.8万亩的园区,以“青虾、珍珠”为主导特色产业,推动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数字赋能、联农带富等集聚融合,2022年实现总产值105亿元。

    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德清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8亿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97元,同比增长6.5%。当下,德清县正聚力打造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示范窗口,探索致富带动能力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