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聚焦主导产业 持续攀高向新
江苏溧阳高新区走出特色产业发展路
在江苏溧阳高新区的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进行电池生产。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实习记者 李诏宇  通讯员 孙嘉隆  陈天宇

    12月中旬,记者从江苏溧阳高新区科技局了解到,截至11月,该高新区10个科创平台已集聚人才103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537人,占人才总数的52%;建成科学家工作室19个,引进科研团队16个;申报龙城英才项目28个,双创人才项目5个。

    溧阳高新区加快服务科创平台建设,带来聚才效应。这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使高新区走出特色产业发展路,为溧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

    早布局,下好特色产业“先手棋”

    近年来,溧阳高新区抢抓战略发展新机遇。园区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奋力打造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017年,溧阳高新区超前布局,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该研究院由被誉为“中国锂电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出任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担任总工程师。在数年的产学研共建中,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聚焦“原始创新、技术培育、工程放大、产业孵化”全链条发展模式,把“产业化”刻进“平台基因”,积极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迄今,该研究院已经孵化和吸引60多家新能源科创企业落地,包括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

    “溧阳高新区提高对科技设施、公用设备等资源的配置力度,确保科创平台顺利运转。此外,溧阳高新区加强政策支持,在溧阳市委市政府‘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出台溧阳高新区‘创成国高新、迈向科产城’三年行动计划。”溧阳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朱静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面对财政资金和土地资源等压力,溧阳高新区持续在人才引进、创新发展、公寓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码”,从源头上为科创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动力电池行业人才集聚的速度、力量几近瓶颈期的状态,溧阳高新区及时寻找新的赛道口。园区开展基础调研和项目追踪,紧盯智能网联、电动航空和船舶、合成生物及新材料领域。高新区利用溧阳打造“新能源之都”的风口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智能无人装备创新中心、天目湖健康研究院等的资源优势,致力在新领域汇集新人才。

    引人才,开创产业集群新格局

    近年来,溧阳高新区鼓励科创平台以组建科学家工作室的方式,引进具备前沿技术积累的高层次人才来此组建团队,开展协同研发。通过这种方式,溧阳高新区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开创产业集群培育新格局。

    溧阳高新区把项目攻坚的劲头延伸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园区全力做好平台项目的培新挖潜,通过建设医用应用物理平台完善医疗器械产业链布局,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天目湖健康研究院,瞄准合成生物技术前沿,加快遴选优质项目入驻孵化。同时,溧阳高新区还做好平台项目甄别、论证、培育、赋能系列工作,保障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优质项目顺利落地。

    “我们招引人才和项目更关注项目特点等。我们非常注重培养招商人员的学习能力,对每个项目都做足了功课。”溧阳高新区投促局局长许微宇说。

    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优质项目的招引上,溧阳高新区创新工作方式,以全方位对接、全流程帮办、全周期服务,加快形成聚集效应,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园区还就地量身打造培育模式,积极为人才向上争取项目、科研合作、荣誉等。

    溧阳高新区充分统筹利用好园区资源,关心科创平台及孵化企业的人才生活需求,帮助他们优先低成本入住创智园智溧人才公寓,为他们提供子女就学择校对接等,保障乐居无忧。

    近年来,溧阳高新区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沙龙等活动,打好秀美山水生态、诚信高效营商环境、创新开放活力人文“三张牌”,吸引行业内顶尖人才、企业家相聚,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今年以来,以“溧高新智汇走廊”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已举办30余场,累计吸引了60多位院士来溧。活动吸引了企业、院所、人才在产学研、创新人才培育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溧阳高新区通过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来溧、留溧、爱溧的内生动力。目前,该区正在积极推进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江苏中关村研究院的股改工作。股改工作紧扣上市目标,旨在通过股权结构再优化,将更多股权转让给科研人员、管理团队,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科创平台的创新红利,实现管理制度的再健全、创新产出的再提高、人才队伍的再壮大。

    建平台,孵化更多科创型企业

    如何破解科技人才招引难以及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朱静说:“为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溧阳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发挥自身产业先发优势,用好高校创新和技术资源,携手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实践,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优化机制,不断激发平台发展活力;聚焦重点,紧盯产业发展重点发力——这是溧阳高新区科创工作的一个亮点。

    朱静介绍,溧阳高新区于2012年建立首个上海江苏中关村研究院,迄今已建起10个高质量科创平台,为人才集聚提供了沃土。在高端服务科创平台建设上,园区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自身产业基础,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切实做好各类要素和资源保障工作。

    溧阳高新区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对不同发展周期的平台出台针对性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园区完善指标体系,以评价为手段全面掌握各平台的发展质量、潜能和贡献,引导激励各平台不断集聚迭代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使高质量发展后劲更足、韧劲更强。

    溧阳高新区通过高端创新平台“四两拨千斤”。目前,一大批中坚企业扎根溧阳高新区,一大批优质项目更是点燃产业发展“引擎”,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势。

    园区内通过研究院孵化出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等30多家硬科技公司。这些企业业务涉及关键材料、电池、装备、系统及回收等,估值超过300亿元。

    在溧阳高新区高端创新平台牵引下,以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华鹏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安靠智能输电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借智借力,顺应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推进企业迈向高端。这些企业向深处延展布局、往关键处嫁接介入,不断增强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自主性,持续推动“老树”发新枝、“新芽”成大树。

    “2022年,溧阳动力电池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15%,规模实现全国县域第一。”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表示,下一步,溧阳高新区将围绕“创成国高新、迈向科技城”的目标愿景,聚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持续发力,以攀高向新的实际行动,为溧阳建设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增添新动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