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产业、载体、人才三维发力
贵阳高新区铸就发展“硬实力”
图为在贵阳高新区大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 曹亚星摄

◎杨 婷  李雯文  本报记者 何星辉

    

    2023年,贵州省贵阳高新区处处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成色:130家企业申报了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越发澎湃;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高新区的人才“蓄水池”不断充实……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振兴的根本。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贵阳高新区进一步突显“高”“新”特色,瞄准产业、载体、人才三大主攻方向,着力在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民营经济方面实现突破,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发展韧性持续彰显的亮眼答卷。

    培育特色产业

    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位于贵阳高新区的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贵州航宇科技航空精密环锻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成为贵州省3家入选单位之一;大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植物纤维弹性制品工业设计中心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贵州顺康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创新层成功挂牌,实现首笔挂牌融资金额1020万元,成为贵州省首家工程试验检测类新三板挂牌企业。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为下好“先手棋”,贵阳高新区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特色产业的“两主一特”产业体系。高新区通过建立“一个产业链、一个目标企业清单、一个招商团队”的工作机制,大力引进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贵阳高新区重点发力汽车电子等领域,加快形成链式发展格局。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高新区重点在发动机、电机“两机”方面实现突破,深挖产业链上下游,全力打造黎阳生态圈、电机生态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高新区着重发展动力电池、储能等,不断拓展新能源赛道的宽度。

    如今,在贵阳高新区培育下,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六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的主要环形锻件供应商,并成为贵州首家在科创板上市企业。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成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一。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核心产品三元正极材料的出货量在国内排名前列,成为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国内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商。2022年,贵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区内首个百亿级产业。

    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贵阳高新区逐步形成了涵盖“航空产业生态圈”“精密微特电机产业生态圈”等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和产业布局。

    打造孵化载体

    前不久,贵阳高新区的贵州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获批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全省进入该榜单的三家孵化载体之一。

    作为贵阳高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贵州科学城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十大工业产业、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重大科技需求,集聚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91家,涉及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11个行业。

    “我们推进贵州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贵州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在贵州科学城落地,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贵州科学城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向云霞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科学城吸引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10余个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汇聚科技创新人才及相关人员1600余人。贵州科学城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52项,其中,专利1252项,园区机构、企业累计实现产值约14.6亿元、利税3.62亿元。贵州科学城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100余项,服务和带动贵州省相关企业实现产值226亿元。

    当下,贵州科学城创新潮涌,优秀人才在这里扎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在这片科技创新高地不断萌芽、长出新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通过整合贵州科学院成果转化基地、国家质检中心贵阳检验基地等平台资源,全力构筑“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中试熟化—规模化生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接下来,贵阳高新区将继续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为牵引,推动贵州科学城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等联动,以大数据研发成果落地和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激活“人才引擎”

    目前,贵阳高新区已聚集包括制造业产业人才、大数据人才、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6.5万人。这里正成为“千里马”竞相驰骋的热土。成绩的背后,是贵阳高新区为激活“人才引擎”所作出的努力。

    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强则发展强。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编制产才融合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依托人才池组建重点专家人才库方案》等,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协同推进人才项目“双招双引”。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项目合作,依托高新区清华大学—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贵州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培基地的资源优势,贵阳高新区向企业征集技术需求,邀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余位大数据领域教授专家,开展十余场产学研“面对面”对接交流,有效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痛点及难题。同时,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实际需求,贵阳高新区先后共邀请20余位数字信息领域专家教授开设讲座37场,吸引高新区内外大数据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参加。

    “我们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统工程研究所张毅教授团队合作,共同探讨交通大数据的核心算法,目前已经搭建了智慧交通平台、营运车辆大数据安全监管平台、交通管理大数据研判分析平台三个数字交通治理平台。”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勇说,这些平台具备道路事故风险预测、城市复杂交通场景仿真构建、定制公交线路设计模型等多项功能,有望为交通行业带来新的技术突破。

    如今,一批批优秀人才在贵阳高新区扎根成长、各展所能。高新区形成人才质量转化为经济能量、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景象。

    据统计,清华大学—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已累计培养大数据专业工程硕士186人,参与产学研融合项目(课题)200余个,联合校内导师解决技术问题48个,开展技术交流200余人次。此外,该基地促成43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硬核力量”和强大底气。贵阳高新区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人才顶层设计,聚焦人才工作重点,拓展引才渠道,加强人才培育,突出精准用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推动人才汇聚。贵阳高新区力争到2025年,高层次人才突破6500人;2023—2025年,每年新增“两主一特”产业人才2200人以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