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8日 星期五
“创新突击队”开进企业
——临沂大学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模式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谢成才

    当临沂大学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时,山东卫康生物集团创始人王宗继义无反顾地全职加盟临沂大学,并投入1500万元进军干细胞、肠道微生态领域。

    这是临沂大学与山东省临沂市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12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在该校采访时了解到,类似的合作案例还有不少。

    作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临沂大学持续为当地高质量发展、勇当鲁南经济圈发展“排头兵”提供强力支持。临沂大学党委书记王焕良说,他们通过“出台一批政策,搭建一批平台,组建一批团队,转化一批成果”,打造“企业出题—高校解答—市场检验”的成果转化模式,坚持融入临沂、依靠临沂、服务临沂、贡献临沂,努力打造校地命运共同体。

    数据显示,临沂大学3年来有近千名专家走进企业搞科研,推动800余项横向课题落地,转让近百项科技成果。该校横向科研经费连续3年保持年均超过120%的大幅增长速度。

    走出去与引进来,高校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

    看着自己倾注心血的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在临沂临港经开区结了果,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临沂大学鑫海新能源材料研究院院长李法强总会回想起那23次外出考察的经历。

    2021年,李法强来到山东鑫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副总”。当时,该企业主要生产不锈钢材料,年产值已达到200多亿元。但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李法强目光独到。他认为,如果企业依托现有资源发展新能源材料业务,年产值还能再增加140多亿元。

    不过,要想说服民营企业顶着风险、拓展赛道并不容易。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李法强带着公司高管奔赴6省,先后考察了新能源材料产业的23家上下游企业,终于让他们打消顾虑,决定在临沂市新增4个新能源材料项目。

    “目前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已完成立项。仅这一个项目,就能为企业新增年产值20多亿元。”李法强说。

    记者了解到,临沂大学每年都会派出一批院长、教授走进企业的车间厂房,他们中的大部分专家在企业驻扎下来,成了“技术副总”,一边深度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一边转化科技成果。他们每个人都不是孤身作战,而是随时通过“母体”临沂大学调兵遣将,将各个专业的“行家里手”充实到驻守企业的“创新突击队”里来,与企业一道攻坚克难。

    在“你来我往”的深度交往中,临沂大学与其驻地临沂实现了“双向奔赴”。

    新政频出,“产业英雄”自然不断涌现

    横向经费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典型指标。

    记者注意到,在11月7日举行的山东省高校横向课题高质量发展推进活动上,临沂大学作了典型发言。“从2020年开始计算至今,我们的横向经费一直在增长,而且幅度很大。”临沂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立富透露的数据是——从2020年到2023年,该校横向经费每年增长的幅度为84%、156%、153%。

    上述数据来之不易。

    记者拿到的一份临沂大学校企共建科研机构名单显示,从2021年10月建立的临沂大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院算起,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种校企合作研究平台鳞次栉比地出现,数量达到37个,有2个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我们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打造宽松的科研创新生态,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临沂大学科技处处长王梁教授看来,该校六大“新政”推动着横向科研经费的历史性突破。其中,新出台的《临沂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全面取消科研管理费,对横向课题不收管理费,校方反而要配套20%经费。

    今年初,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量质齐升、两年万亿”的工业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临沂大学梳理了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和联系方式,根据学科分类、行业属性划分给学院,要求各学院组建团队、选派教授博士做好对接。于是,数以百计的“创新突击队”开进企业驻扎下来,900多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兼职挂职,800余项横向课题应需而生。

    记者采访时,以临沂大学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包含16所驻临沂院校和8家骨干龙头企业的“驻临院校科教创新发展联盟”刚刚成立,这为临沂大学作为“科技引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又一次契机。

    “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把握有限资源,以改革激潜能,紧盯目标,重点突破。”临沂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书圣说,他们将科研经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二级单位考核核心指标;同时,推进校地协同发展,校地企联合成立科创联盟,成立山东首个乡村振兴学院、碳中和学院;让每个学院对接临沂产业和企业,缝合创新链、产业链,最终实现了横向课题的突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