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北京海关: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张格萍 北京海关党委书记、关长

    北京海关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实地走访北京市政府部门及口岸单位,调研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外贸企业1338家。

    调研中,部分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反映,自用设备及料件进口批次多、时间紧,希望在通关效率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中关村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对各类科研设备减免税需求密集且迫切。部分企业反映进口高新技术货物性能品质较高,需要真空包装、防光防尘、恒温储存,在口岸普通环境下拆箱查验会影响其性能品质等。企业的呼声对海关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北京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实际和科创企业、单位诉求,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全力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强化系统观念,支持关键平台建设。强化系统发展理念,坚持将海关工作融入北京市“五子”联动,坚持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子”地位,支持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三城一区”建设。与北京市及海淀区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探索打造“数智监管”模式,将中关村综保区打造成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代表国家创新形象的数字智慧综保区,与天竺综保区、大兴机场综保区形成三足鼎立、错位发展的平台集群,推进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智慧首都口岸。积极参与首都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和应用创新,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智慧口岸。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实施“再造国门”计划,提高口岸监管和治理智能化水平。坚持紧跟总署走、融入地方建、立足自身干,聚焦“6+7+8”智慧海关“参展会战”任务,做好深化、细化和场景化、项目化落实。加快推进国内领先的“双枢纽”航空货运新模式建设,推动实现监管全链条、数据全打通、通关全提速,辐射企业341家,实现口岸数字化、智能化。培育AEO(经认证的经营者)高级认证企业277家,使AEO享惠政策成为企业发展的“助力器”。

    三是发挥枢纽作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发挥海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枢纽作用,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帮助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目前北京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出口已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施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采取19项检疫监管和便利措施,实行“一站式”查验、快速审批验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帮助符合资质的企业实现“分钟通关”。

    四是深化业务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制定出台支持首都高质量发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等“26+22+27”项措施,为科创企业赋能提速增效。试行采用“合格保证+符合性验证”的检验监管模式,推进优化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试点,加快通关速度。进行“生物医药企业智能审批”改革,出口速度提升40%。为符合条件的220家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机构及学校等提供科技创新进口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十四五”以来共减免税款23.6亿元。

    五是密切关际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会同天津、石家庄海关发布9项措施,不断提升京津冀地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聚焦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要求,把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深化京津冀海关保通保畅协调工作机制。确定257家“三关互认”重点企业,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通过联合推动“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业务改革,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地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累计惠及企业超3000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