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汉东湖高新区。 受访者供图 |
【聚焦长江经济带园区③】
◎本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吴 非
11月下旬,记者走进位于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以下简称光谷)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一台台“高精尖”设备正在快速运转。“这是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智造生产线,能使生产效率提升200%,生产的产品已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市场,销量居全球第一。”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说。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光谷的名片。作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从普通板材切割到高端装备制造,激光的身影无处不在。
当前,光谷正全面发挥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优势,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引领,不断把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速奔赴“世界光谷”新征程。
汇聚创新资源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未来。这些大平台将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光谷武汉新城展厅,大科学装置、超大型研发中心等让参观者们频频点赞。作为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武汉新城将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构架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正在武汉新城茁壮生长。
日前,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项目获批立项。该项目是基于华中科技大学潘垣院士团队提出的原创性方案,研究聚变能研发中的聚变堆材料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科技基础设施,将在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落地,建设期5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科学平台是科技创新的要素之一,更是汇聚创新资源的“灯塔”。
10月底,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位于光谷的大科学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通过国家验收。这个大科学装置位于光谷东湖科学城,由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山大学等筹建。
精密重力测量在基础科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前景。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可为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以及基础物理等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强大支持,让中国精密重力测量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并最终实现领跑。
目前,大科学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已具备全球毫伽级、基准微伽级的重力数据获取、评估与应用能力。项目建设总体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万有引力常数G值测量、空间静电加速度计、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武汉东湖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东湖科学城的核心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将发挥重要功能,为国家重大战略的相关科技研究提供系列服务。
培育瞪羚企业
11月15日,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光谷瞪羚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光谷瞪羚企业累计达1690家,从中涌现出23家上市公司、570家湖北科创“新物种”企业。光谷瞪羚企业培育呈现出高成长、高技术、高价值,新赛道、新场景、新服务的“三高三新”特点。
“光谷瞪羚企业是企业中的‘追风少年’,它们产业赛道新、技术水平高、资本市场火、成长速度快。”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介绍,当某地区在同一领域及其相关产业出现大量“瞪羚”,说明该地新兴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在赵荣凯看来,新经济时代,企业生产边际成本大幅下降,企业呈现出非线性成长态势。他建议,光谷应聚焦科创源头,建设大学科技园、赛道孵化器,开展深度垂直孵化,开放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通过赛道牵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金融支持,优化高成长企业发展环境。
聚焦“硬科技”,光谷瞪羚企业已成为创新主力军。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全球首创自分层液流储能系统,进一步降低了电池成本;武汉颐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高精度宽光谱穆勒矩阵椭偏仪;武汉睿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针对帕金森病的iPSC衍生药物,并进入临床阶段。
据介绍,光谷是继北京中关村后,较早开展瞪羚企业培育的地区之一。其在国内首创将获得风险投资作为瞪羚企业认定条件的标准,并成立全国首个瞪羚企业专业服务平台。近年来,光谷先后出台了“瞪羚十条”“高企十条”“硬核科技十条”“科创金融新十条”等政策,精准支持企业梯度成长。
光谷相关负责人表示,光谷将持续塑造“光谷瞪羚”品牌,培育一批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高能级创新企业,探索以供应链模式开展企业创新需求高效采集和有效匹配的新路径,持续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科技金融对瞪羚企业的支持力度,壮大科技企业矩阵。
布局新兴赛道
“光谷正加快实施‘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表示,光谷要在武汉新城建设方面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在经济发展方面聚焦稳增长抓项目扩投资,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提升力度,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
不久前,总投资300亿元的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标志性重点项目启动建设。位于武汉新城核心区的武汉超算中心和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已建成投用,入驻企业400余家,成功打造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于一体的多样化云服务算力集群。
创新是光谷最亮眼的底色。时至今日,这里已经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第一台120万瓦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
11月7日,光谷出台支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系列举措,以“光车联动”布局汽车产业新赛道。光谷发挥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光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以布局整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创新等为方向,聚焦“感知系统、车载芯片、软件计算、导航定位、智能座舱”五大重点领域,推动光电子产品和服务“上车上路”。
杜海洋表示,光谷正全力推进科创供应链体系试点,组织高能级创新平台协同攻关下一代跨学科颠覆性技术,推动人才、资本等各类资源加速流入光谷。
接下来,光谷将持续探索“学科+产业”等新型创新模式,打通“科研—转化—产业”关键堵点,推进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体系。同时,光谷创新联合技术攻关体制,集聚一批顶尖科学家、高水平创新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面向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