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深圳“超充之城”建设:以新引质 向新而行

【聚焦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罗云鹏

    编者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新质生产力”专栏,通过记者对部分城市的走访调研,用一个个典型案例,生动呈现这些城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等深度布局、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做法。

    “快!充电时看着里程表,基本每秒增加1公里续航,等待的心情完全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接单间隙,网约车司机林濑荣驶入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会展中心的超充站,“能像加油的速度一样充电,就解决了新能源车‘续航焦虑’。”

    破题林濑荣的“续航焦虑”,得益于深圳从2023年6月开始推进的“超充之城”建设。所谓“超充”是指比快充更快的充电设备,其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最大输出电流达600安,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时下,深圳“超充之城”建设正以新引质,向新而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输出端:产业链趋于完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6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超60%,居世界前列。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介绍:“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超充之城’建设,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迭代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记者梳理发现,在深圳“超充之城”建设中,仅在充电桩产业链,已集结超过20多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充电模块制造、充电桩运营等领域。

    据媒体报道,深圳充电整桩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作为充电桩核心零部件的充电模块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70%,聚集有永联、盛弘、科华、EN+、英飞源、华为等企业。

    “拿手机地图一搜,哪里有超充、几台设备空闲、充电价格多少一目了然。”林濑荣说,“超充不仅充电快,而且充电枪相比以前更轻便,不同充电时间价格也不一样,网约车和私家车的充电时间刚好能错开。”

    2023年10月,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实施《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提出2024年3月底前,建成不少于300座公用超充站,公共充电桩车桩比、超充桩占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深圳巴士集团通过发展“公交+新能源”业务,已在深圳全市布设81座充电站,除服务公交和出租车外,其中部分亦向社会车辆开放。

    “通过挖掘公交首末站、居住区和办公区等用地资源,基于存量改造与增量拓展的方式,我们正迅速扩大超充站网络布局。”深圳巴士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天顺介绍,“目前的目标是半年内建成100座超充站。”

    输入端:助推产业链闭环

    在深圳,“超充之城”建设并不止于超充充电桩数量的叠加,作为输入端的各类电动车和电池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助推“超充之城”产业链形成闭环。

    2023年8月,深圳提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新支柱,预计2025年底,深圳新能源汽车规模将达到130万辆,新车市场渗透率达70%。

    以比亚迪为例,其官网数据显示,目前该公司已下线的新能源汽车达600万辆,而从“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仅耗时3个多月。

    “把比亚迪称为深圳‘市车’都不为过,大街上跑的、停车场里停的,哪里看不到比亚迪的影子?” 在林濑荣看来,“买车和平时保养的价格只是一方面,很多人更关注安全技术可不可靠、电池耐不耐用、车载系统好不好用。”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不仅在深圳本地受到青睐,且已位居深圳外贸产品出口“新三样”之首。

    据深圳海关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达到131.1亿元,同比增长432%。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超7万辆,同比增长4倍。

    助推产业链闭环,不仅仅是造车,其中更涵盖技术、高端制造、消费应用场景以及商业模式在内诸多创新项目,可谓重构整个产业生态体系。

    从一间民房起步,到成为全球消费类电池行业龙头企业,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用了26年。2023年4月,该企业发布一款“闪充电池”,充电10分钟可续航400公里。

    “目前公司已形成3C消费类电池、智能硬件产品、动力电池等六大产业群。”欣旺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产品升级,公司生产体系也随之升级,不仅打造了深圳市首条5G+工业互联网产线,还应用数字孪生、IoT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推动产能提升17%。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有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其中在储能领域就有近7000家企业。如比亚迪、欣旺达都是深圳“超充之城”建设中的受益者。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表示,未来深圳应以科技创新为主轴,同时要聚焦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机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推动技术转化为产业,通过产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