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他们穿越历史共同追寻
——中外学者续写丝路交流新篇章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赴哈考古队与哈萨克斯坦伊赛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中哈联合考古项目拉哈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奋进者】

    ◎新华社记者

    在毛刷的轻拂下,一块块陶片渐露真容,丁岩不断观察比对着这些已经埋藏了千百年的陶片。尽管语言不通,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迥异,但毛刷手铲,以及陶片上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丁岩觉得这一切都是“熟悉的”。

    这里是哈萨克斯坦的拉哈特遗址,这处遗址是天山北麓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址点,也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丁岩要连续工作的地方。丁岩告诉新华社记者:“今年在这里开展的发掘工作,是要与哈萨克斯坦同行一起,共同了解伊犁河中游区域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变迁。”

    在距拉哈特遗址约3000公里的陕西省西安市,另一位长期从事“一带一路”联合考古工作的学者王建新正忙着筹备一场国际学术会议。王建新是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虽已年过七旬,他还是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场国际学术会议结束后,王建新将赴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考古学家一起,参加联合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学者从西安出发,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者一起,探寻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共同续写丝路交流的新篇章。

    早在20世纪末,王建新就开始了古丝绸之路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在国内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发掘与研究10年后,王建新深感急需开展境外考古。

    “100多年前,西方学者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近代以来他们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占有着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学者只有掌握更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有力地在国际考古界发出‘中国声音’。”他说。

    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寻找被匈奴击败后西迁中亚的大月氏。循着当年张骞西行的足迹,从2009年开始,王建新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赴乌兹别克斯坦持续开展丝绸之路联合考古工作。

    十多年来,王建新考古团队在中亚不断实践探索,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专业人员组成中乌联合考古队,摸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在西天山地区新发现了一批古代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聚落遗址;确认了中亚地区古代月氏、康居和早期贵霜文化的特征及分布范围;建立了《史记》《汉书》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与考古遗存之间的联系。

    在拉哈特遗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学者开展的联合考古工作同样成果丰硕。从2017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赛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拉哈特遗址及附近相关遗址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中哈两国考古学者首先进行了拉哈特遗址的调查与试掘,随后又清理发掘了墓葬、灰坑、沟道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铁器、铜饰件、石器、陶片、陶纺轮、草拌泥块等。

    “从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观察出古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生活痕迹,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拉哈特遗址,也将为这一地区的历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参与这项联合考古工作的哈萨克斯坦伊赛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莉米拉说,“不仅中国学者来到拉哈特遗址,还有8位哈萨克斯坦学者先后赴中国参与考古发掘、互相交流经验。”

    (记者杨一苗、张继业、梁爱平、吴鸿波)

京ICP备06005116